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园林史课件:清代园林.pptx
文件大小:28.22 MB
总页数:12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1.44万字
文档摘要

(壹)社会背景概况

(贰)皇家园林(叁)私家园林;

(壹)社会背景概况;;;

社会背景概况;;;

(贰)皇家园林;

历史沿革: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盛世,经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皇家园林建设的规模和艺术的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随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经过外国侵略军的焚

掠之后,皇室再没有那样的气魄和财政来营建苑囿,宫廷造园艺术相应地一蹶不振,从高峰跌落为低谷。

园林成就: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地引进和学习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营养,出现一批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贰)皇家园林

一、大内御苑

西苑

顺治八年:(1651年)万岁山(琼华岛)上广寒宫旧址建造藏式白塔,并于塔前建造白塔寺(后改名永安寺)。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琼华岛上建起许多亭、台、楼、榭,太液池的北岸修建了阐福寺、小西天、瀓观堂和静心斋等建筑;在太液池的东岸增建了濠濮间、画舫斋等小型园林。

晚清时期:重修三海,在太液池的西岸和北岸,沿湖铺设了小铁路,在静心斋前修建了火车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三海遭到野蛮践踏。;

布局结构

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苑林区,北海、中海、南海。

以水体为中心,周边和几岛屿分别建设独立的建筑组群或小园林,形成园中园布局形式。

水体周边建筑较为密集。;

团城

位置:位于北海南门西侧。

建设:元代,为一小屿;

明代,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成为半岛;

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增建了玉瓮亭。

布局:中轴对称,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

琼华岛

位置:北海太液池南部。建设:金代,名琼华岛;

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

布局:以白塔为中心,中轴明

显,东、南、西、北坡景观各异,形成不同的特色的景观区。;

(贰)皇家园??;

濠濮间

位置:东岸小土山北端,

建设: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

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

布局:曲廊连接各高低不同的

园林建筑,濠濮间水池南端,与跨水池的曲桥联通。;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世说新语》;

画舫斋

位置:濠濮间以北

建设: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布局:以方形水池为中心,

回廊四匝的幽静庭。主庭院周边布置多个小院落,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

画舫斋

[清]乾隆

画舫予所喜,云舟不是舟。雅宜风澹荡,那共水沉浮。荷净初过雨,竹凉飒似秋。分明太液上,借与米家游。;

(贰)皇家园林

静心斋

位置:北海北岸

建设: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布局: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

(贰)皇家园林

叠山:假山全部用黄太湖石堆叠,峰峦叠嶂,层次丰富,岩洞奇巧。

水景:以化整为散的手法把水池分成若干个,即北院主水池、西跨院水池即抱素书屋前水池,又以各院水池为中心,用桥、廊等划分成若干各有特色的小景区,并以水流的动感和声音来衬托园内的静感。

建筑:采取了周边布局,以廊宇合围,在中部空间造山水。廊是连接静心斋内主要建筑物的纽带,廊随山势起伏迂回。;

(贰)皇家园林

二、行宫御苑

资源:北京西北郊野,群山环布,流水汇翠,春夏萍藻蒲荇,交青布绿,野鸟虫鱼翔泳其间,风光明媚,清爽异常。这些风景、气候条件较好的郊野地区也就成为清皇室修建“避喧听政”的宫苑时选择的风水宝地。

苑园:乾隆时期的西北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皇家园林群。其中规模宏大的有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这就是后来著称的“三山五园”。;

(贰)皇家园林;

(一)静宜园

位置:香山

沿革:辽、金,即为帝王游猎之地,许多著名的古寺也建置在这里,更增益了人文景观之胜。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作为临时驻跸的一处行宫御苑。

乾隆十年(1745年),再一次扩建香山行宫。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为“静宜园”。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

布局: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见心斋:

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