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技术研究.docx
文件大小:48.46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1.26万字
文档摘要

摘要

特别是我国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抗震设防要求更是工程设计面临的追切任务,也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是建筑物安全第一考虑的重要问题。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防止、减少地震给建筑造成的危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建筑设计为了追求多功能;多变的使用空间及丰富的立面设计效果,常采用较为复杂的高层筑构系,从而使高层建筑抗震工作成为结构设计的重要。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现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给出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与工程计实践和研究工作方向有关的参考。

关键词:概念设计;结构设计;抗震;

目录

TOC\o1-3\h\z\u第一章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

1.1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3

1.2选择有利场地 3

第二章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4

2.1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4

2.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规定和标准 5

2.3抗震措施 5

2.4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5

2.5高层建筑自身结构的设计 6

2.6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 7

2.7抗震设计的理论 7

第三章地震作用下的高层建筑结构的破坏特点 8

3.1地基方面 8

3.2结构体系方面 8

3.3刚度分布方面 8

3.4构件形式方面 8

第四章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研究综合分析 9

4.1建筑结构体系对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作用 9

4.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9

4.3控制结构变形 9

4.4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10

4.5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10

4.6提高结构的延性 10

4.7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11

第五章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体型变得更加复杂,抗震设计也变得愈加困难。从20世纪最初提出简单的抗震设计思想,到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再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结构抗震设经过两次质的飞跃。我国是一个地处多地震带国家,东邻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较为广泛,地震活动频度高、震级大,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次大地震可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内毁灭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整座城市,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1976年7.6级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8.0级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日本9.0级大地震。由此可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处于地震设防区域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地震作用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是一种随机、尚不能准确预见、计算的外部作用。目前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还是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要进行精确的抗震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人们在工程实践中提出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以工程概念为依据,从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力的概念上,用符合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宏观的控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该是综合概念设计、计算和结构措施等完整的一系列设计。概念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应把握好场地选择、能量输入、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使设计出的房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可靠度。

1.2选择有利场地

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来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建造于这类场地上的建筑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而可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指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