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强度检测作业指导规程
一、文件基本信息
编制者
审核者
批准者
日期
日期
日期
修改记录
修订编号
修订内容概述
修订者
审核者
批准日期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依据GB175-92《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检验方法》、GB1344-92《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强度检验方法》制定,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及粉煤灰水泥的抗折和抗压强度试验。
三、仪器设备要求
3.1胶砂搅拌机
设备配置:采用双转叶片结构,搅拌叶片与搅拌锅呈反向转动设计。
关键参数:
叶片与锅底、锅壁间隙:1.5±0.5mm;
搅拌锅转速(负载):65±3r/min,搅拌叶片转速(负载):137±6r/min;
单次拌和时间:180±5s;
搅拌锅内径195mm,深度150mm;
材质要求:叶片与锅体采用耐磨金属材料制作。
3.2胶砂振动台
结构组成:由机座、台面、振动系统、支撑系统、夹紧装置及电气制动装置组成。
振动性能:
振动频率:2800-3000次/分钟;
振幅:0.85±0.05mm(空载试模及下料漏斗时台面中心全波振幅);
振动部分重量:32±0.5kg(含台面、夹具、电机等部件);
安装要求:固定于混凝土基座,台面尺寸约360×360mm,卡具立柱间距166-168mm,振动120s后自动停机,5s内完全停止。
3.3试模及下料漏斗
试模规格:
可装卸式三联模,由隔板、端板、底座组成;
模腔尺寸:长160mm,宽≤40.2mm,高≥39.8mm;
底座尺寸:245×165×160mm,材质为铸铁;
装配要求:隔板与端板内壁垂直,对角线长度差≤0.3mm,接触面磨平处理。
下料漏斗:由0.5mm白铁皮制漏斗和25mm金属模套组成,下料口宽度4-5mm。
四、试体成型操作
4.1准备工作
试模装配:确保紧密无漏浆,内壁均匀涂抹薄层机油。
材料配比:
水泥:标准砂=1:2.5(重量比);
水灰比: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0.44,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0.45。
4.2材料用量(每三条试体)
材料名称
用量
水泥
540g
标准砂
1350g
拌合水
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238ml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248ml
4.3搅拌工艺
将水泥与标准砂倒入搅拌锅,启动搅拌机,干拌5s后缓慢加水(20-30s内加完);
全程搅拌180±5s,停机后刮净叶片粘浆,取下搅拌锅。
4.4振动成型
将试模及下料漏斗固定于振动台中心,倒入全部胶砂;
控制胶砂下料时间20-40s,启动振动台振动120±5s后停机;
用刮平刀刮去多余胶砂并抹平,对试体编号(需分散至至少两个龄期)。
4.5设备清洁
试验前或更换水泥品种时,需彻底擦洗搅拌锅、叶片及下料漏斗。
五、试体养护规范
5.1初期养护
编号后将试模置于20±3℃养护室养护24±3h,脱模时避免损伤试体。
5.2水中养护
脱模后立即将试体放入20±2℃水槽,试体间距≥10mm,水面高出试体≥20mm,养护水每两周更换一次。
六、强度试验方法
6.1龄期时间要求
龄期
试验时间范围
3d
3d±2h
7d
7d±3h
28d
28d±3h
6.2抗折强度试验
每龄期取3条试体,侧面与抗折夹具圆柱接触;
使用杠杆式抗折试验机,试验前调平杠杆,试体折断时杠杆应接近平衡位置;
加荷速度:50±5N/s;
计算公式:\(R_f=\frac{3PL}{2bh^2}=0.0234P\quad(\text{MPa})\)(P:破坏荷载,N;L:支撑间距100mm;b/h:试体截面尺寸40mm)
结果处理:取3个强度值平均值(修约至整数),剔除超过平均值±10%的异常值。
6.3抗压强度试验
使用抗折试验后的断块,以侧面为受压面,底面紧贴夹具定位销,对准压力板中心;
加荷速度:5±0.5kN/s,接近破坏时严格控制;
计算公式:\(R_c=\frac{P}{S\times100}=0.4P\quad(\text{MPa})\)(P:破坏荷载,kN;S:受压面积4cm×6.25cm)
结果处理:剔除6个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取剩余4个平均值(精确至0.1MPa),不足6个时取全部平均值。
6.4试验流程
样品编号;
成型环境温度控制;
试验数据处理;
编制试验报告。
注:本规程各项技术参数及操作步骤需严格执行,确保试验结果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