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2.郑和远航
课型
略读
授课时间
教学
目
标
知识
认读6个字
能力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思品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
1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小
结
留
言
板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设计
含
时
间
分
配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炫载(读四声)缰(与“疆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宏大炫耀威胁呼啸咆哮袭击
名扬海外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