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有多长?
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带来的学具如:硬币、回形针、小刀、小方木(棱长为1厘米)分别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回答。
有的学生可能说:数学课本短边有7枚1角硬币那么长;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有14个小方木连在一起那么长……
教师指出: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1页右下角(幻灯机出示)。
提问:图中所示的数学课本短边(5个回形针那么长)与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一样长吗?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提问: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
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生尺,边观察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尺子上刻着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长度不同的刻度线。
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外,还有什么?
这些数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
教师说明:从0到1,从1到2,从2到3……这样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从0刻度线到对着1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板书:1厘米)提问:从1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距离是多少?从2到3呢?……从9到10呢?
在尺子上找几厘米。
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拿出图钉,在尺子上量一量,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让学生在尺子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厘米。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并用手比划给大家看。
在尺子上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启发学生发现从0到3是3厘米,从4到7也是3厘米……然后让学生比划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2.教学例2。(学习用尺量长为整厘米的物体长度)
(1)教师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要知道它的长是多少,用什么来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是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请同学打开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教师指出: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又学会了用厘米做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们来练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自己带来纸条的长度,并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至3题。
(1)让学生回答:这枝铅笔的长是几厘米,说说为什么是8厘米?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量时可在纸上作记号,然后写上3厘米,5厘米,10厘米,或把它们剪下来给大家看。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盒的高。并分别写在练习一的第3题的有关横线上。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量物体的长度。量的时候要注意: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