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雷雨》评课稿
《雷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以精炼的文字,形象地描绘
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
老师讲授的这篇课文,整堂课下来,可谓亮点纷呈,让我收获颇丰。接下来,我将从
教学姿态、教学语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
对这堂课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评价。
一、教学姿态:亲切自然,极具亲和力
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她的教学姿态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始终面
带微笑,眼神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与期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迅速融入
课堂。站立时,身姿挺拔,展现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给学生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在课堂上,她不断地在教室里走动,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生进行眼神
交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时,她走到小组中间,弯下腰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启发,这种亲切自
然的教学姿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教学语言极具魅力。在讲解课文时,她运用了生动形象的
语言,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描述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老师用低沉而缓慢的语调,强调“黑沉沉”“压”这
两个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乌云的厚重和压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
句子时,她的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如“垂七老师通
过形象的动作演示,一边说“看,就像蜘蛛这样顺着蛛丝从上往下掉,这就是,垂”,
一边做出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垂”字的含义。在课堂评价中,
老师的语言丰富多样,充满了激励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她会热情地夸赞:“你回答
得太棒了,思路非常清晰,老师为你骄傲!”当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她也会耐心
地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再仔细思考一下,肯定能回答得更好。”这些充满感染
力的教学语言,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情
根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明
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压、蝉”等7个生字,会写“雷、乌”等13个字,理解文中
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
读,对课文的朗读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在识字写字环节,老师运用了
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帮助学生轻
松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在理解词语方面,通过直观演示、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学生们对“黑沉沉”“垂”“乱摆”等重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注
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
频,结合生活实际,感受雷雨前、中、后的景象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能够准确地描述出雷雨不同阶段的特点,语言表达能力得
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展示雷雨前后的
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的熏
陶,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丰富拓展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展开,同时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导入
环节,老师通过播放一段雷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雷雨的声音和景象,迅速吸
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在新授环节,
老师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逐段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讲解每一段时,
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理解、感悟,体会雷雨不同阶段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雷雨前这一段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
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等重点词句,
让学生感受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紧张。在学习雷雨中这一段时,通过让学生朗读“哗,
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等句子,
体会雨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