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知识点0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知道被观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方向(南、北)的夹角度数;
测量出被观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计算出被观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实际距离;3.叙述时先说被观测物体,然后说观测点,再说方向,最后说距离。
知识点02: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计算出被观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在平面图上以观测点为顶点画出被观测物体和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方向(东、南、西北)的夹角;
以观测点为起点,量出观测点到被观测物体的图上距离;
用圆点表示被观测物体,在圆点旁标注出被观测物体的名称。
知识点03: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的方法
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行走方向和距离,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按顺序叙述。
注意:以谁为观测点就先以谁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再判断到另一个地点的方向和距离。
考点01:数对与位置
【典例分析01】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D可用数对(4,8)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几个字母的位置吗?
(2)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请你估计这个图形的面积。
【分析】(1)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表示列的数在前,表示行的数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数对加上小括号。
(2)计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把不完整格按半格计算加上整数格,最后估算出面积。
【解答】解:(1)A(2,1);B(6,1);C(7,5);E(1,5)。
(2)整格:10格
不完整格:20÷2=10(格)
10+10=20(格)
20×1=20(平方厘米)
答: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20平方厘米。
【点评】本题考查用数对表示位置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数格时,把不完整格按半格计算。
【变式训练01】在下图正方形网格中,点B的位置表示为(11,3),点C的位置表示为(11,6),将三角形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
(1)在正方形的网格中,画出新的三角形。
(2)用数对表示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的位置:(7,7),(4,7)。
(3)如果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点B由原来的(11,3)旋转到新位置所经过的路线长多少厘米?
【分析】(1)先确定出B、C两个点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再顺次连接。
(2)根据旋转后的图形顶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的位置。
(3)由题意可知,点B旋转过程中走过的路线是半径为4厘米的圆周长的,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解:(1)如图所示。
(2)另外两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7,7)和(4,7)。
(3)2×3.14×4÷4
=6.28×1
=6.28(厘米)
答:点B由原来的(11,3)旋转到新位置所经过的路线长为6.28厘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旋转、用数对表示位置及圆周长的计算,综合性较强,需熟练掌握各知识点。
【变式训练02】如图,A点用数对表示是(1,2)。
(1)B点用数对表示是(2,4),C点用数对表示是(3,3)。
(2)将A、B、C三个点对应数对的第一个数都加上4后,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A′B′C′,在左图中画出三角形A′B′C′。
(3)三角形A′B′C′是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得到的。
【分析】(1)从图上即可得出B点,C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即可。
(2)将原本的A、B、C三个点对应数对的第一个数都加上4后,得到新的数对,在图上画出新的图形即可。
(3)由第二小题得到的图形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B点用数对表示是(2,4),C点用数对表示是(3,3)。
(2)A′为(5,2),B′为(6,4),C′为(7,3)。
新的三角形A′B′C′在图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3)三角形A′B′C′是三角形ABC向右平移4格得到的。
故答案为:(2,4),(3,3),右,4。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数对的掌握,以及作图能力。
【变式训练03】小明和小军玩五子棋游戏,小明执白子先走,已经占了(5,3)、(6,4)、(7,5)三个位置.小军执黑子后走,已经占了(6,3)、(5,4)两个位置,接下来小军的第三个棋子应该摆在什么位置?
【分析】观察图发现:小明的白子已经有3个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在这条直线上,挨着(5,3)和(7,5)这两个棋子的位置再放一颗白棋(如图虚线处),那么小明的白棋就会有4颗在同一条直线上,小军无论摆在哪个位置都会让小明的棋子有5颗连成一条直线(图中紫色位置),所以小军的第三颗棋子必须要占据虚线位置中的一个,由此求解.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如果小军第三颗棋子不摆在(4,2)或(8,6),小明摆在这两个位置中一个,小明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