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整本书阅的必爵理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经典著作,其教学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任务群里范,由于教考压力,加之人教版
教材将其大多内容列为选修,所以面对课改压力,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设计上的困境,拙作试图借助教材编排内容在《论
语》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找到一点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论语》教学策动整本书阅读教学架构
17版高中“新课标”中有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第一任务群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阅读整本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
要任务,课堂教学的任务在“引导”,帮助“拓展”“建构”“形成方法”“提升”“养成”,教师最大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和帮助,绝不
能“强迫、霸占、取代”学生的自主性,更多的应该关注怎么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整本书,而不能陪着学生读完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对教师教学的挑战很大,学生的阅读学习需要一定的“学理支撑”。《论语》在人教03版语文选修教材中以
七课内容出现(第六课为自读部分),教师借助这部分内容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很有必要,而且《论语》还是教育部
定的中学生必读书之一。学生“阅读《论语》..????学会通过参证互照,全面接触原典,认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原初精神”
很有价值,然而教学《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学理支撑”在哪儿呢?我们也借机对策动《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必备学
理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一、读前识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的成书道:“《言命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
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书名内涵
从汉志的记载清楚可见,《论语》书中所记为“语”,即语言、对话,而“论”更是应该读作“ICin”,即条分缕析编纂的
意思,《新华字典》“论”字注解%n”这个音举的正是《论语》的例子。若追根究底的话,学术界也有称其为“ICin”者,理
由皇皇,但对中学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以汉志记载和书中内容互参而做出判断即可。
书中很少有“语言”以外的纯记述,这也从上引汉志记载看得明明白白,学生必然留有深刻的印象:《论语》就是记
载跟孔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言论、对话的。
我们专门设计这一教学枝干,想必能引起学生对孔子、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史记?孔子世家》《论六
家要旨》(其中谈及“六种学派”,文献价值极大,有关研究文章颇多)、“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诸子争鸣”局面等的拓
展思考,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2.道通为一
教材《概说》部分对先秦各学派的思想做了集中的解说,极大方便了学生系统认识先秦诸子各学派的思想面貌,
其中写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不过仁和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
是义”,“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中庸思想不是“折中主义、骑墙主义或者滑头主义”。在教学中,应紧紧抓
住“礼”这一核心思想,礼就是一整套范,“九思”最能说明礼的约束性、范性。孔子离开故国,在五十多岁的高龄周游
列国是为了宣扬“道”,而道的本质就是“礼乐”,孔子是经世致用的,这在当时其他思想学者是不理解的(第一课中长沮、
桀溺的委婉批评,楚狂接舆的以歌为讽),就是因为所遇为“礼崩乐坏”的乱世,他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的就是恢复礼乐
文明,所以以礼为中心,其他如圣、仁、爱、知、信、直、勇、冈叭慎、恭、艺都是礼的下位近似概念,但凡提及而表
示赞扬的地方,它们都等同于“礼如第七课“六言六蔽”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好皆过之,皆不合礼,避免的办法
就是学,学什么?学礼!再如同一课“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蕙,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得更明白了,“君
子笃于亲”“故旧不遗”乃仁的表现,万民为仁所激励,仁在这里便是和礼不船酷的仁。
二、实践设计
1.重整章目
每一课,先让学生根据汉志记载对所选章目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子曰”类:1、2、
3、5、7、9、10;“弟子曰”类:6;“弟子相与言”类:11;“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类:4、8o再比如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子曰”类:1、3、4、6、7、9、10;“孔子应答弟子”类:2、5、8。又比如第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