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
从鲁迅1920年发表《风波》到今天,乡土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家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杰作,也有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之做了大量的理论建设,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着特别的地位,也产生了突出的社会影响力。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步入到工业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迅猛的变化,这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乡土文学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方向。一个是思想的批判,也就是以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它的思想前提是:现代思想的视野充分映照出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因此,乡村迫切需要现代文明来启蒙和批判。体现在乡土文学中,是对乡村的愚昧和黑暗作集中的展示,对其表达同情的悲哀和批判的愤怒。鲁迅的《阿Q正传》是思想批判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这一传统的直接开启者。“五四”时代的乡土文学群体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
另一个思想方向是文化的反思。它强调从文化视角出发,对乡村社会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一方向的作品往往更注重对乡村社会的人情、风俗、信仰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乡村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1.乡土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请解释“思想批判”和“文化反思”这两个乡土文学思想方向的异同点。(6分)
3.文章提到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这种关系。(8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章:
“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逐渐兴起。当时的作家们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社会的风貌,表达了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乡土文学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村社会独特的风土人情。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作家开始反思乡土文学的传统,试图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乡土文学的新出路。他们尝试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法和视角来重新审视乡村生活,展现乡村社会的新面貌。
4.乡土文学在“五四”时期兴起的原因有哪些?(4分)
5.乡土文学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临哪些挑战?(6分)
6.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乡土文学在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变化。(8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文言文: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解释文中“说”字的意思。(3分)
8.请翻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6分)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学习”和“反思”的理解。(10分)
(二)古诗词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0~11题。
古诗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特点。(5分)
11.请谈谈这首诗对你的人生感悟。(1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一)语言表达(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文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不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影响。(5分)
13.请结合乡土文学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学反映社会”的理解。(5分)
14.请用一段文字描述你对“乡土文学”的理解。(5分)
(二)作文(45分)
题目:
以“乡土情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本试卷为无答案版本,请考生自行完成所有题目。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文章主题: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