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曾中秋审题人:曾光辉
本试卷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9月22日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
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
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
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
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
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
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
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
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栱就出现了。斗栱在柱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栱、昂等构件,通过
榫卯拼搭而成,斗栱具有复杂的组合形式,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
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
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
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
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
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
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
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
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
(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
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1
材料二: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
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
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
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
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
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
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
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
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
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
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