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7
梳理文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核心概念理解章节间的逻辑关系运用文中观点解释社会和文学现象
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现象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理解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从幼时长辈教导“见人要问好”“吃饭时不能离开饭桌”“垃圾要投入垃圾桶”到少年时“离家、回家都要向父母打招呼”“说话不能用不文雅的词”“意见不一时不能顶撞长辈”等,家中长辈事无巨细,从语言习惯到行为规范,似春末夏初时节,适时地给葱茏而杂乱的草木进行修剪,长辈的“管教大大提高了晚辈成长的效率,使之以更理想的形象伫立于世。是什么原因让小辈心甘情愿听从长辈的“管教”呢?
1.通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两章,运用圈点勾画法,概括每章段落大意、主旨及思维导图。
(1)段落大意《无为政治》第一段讨论权力的人可以分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两派,各有侧重第二段从社会冲突的一面着眼,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或一种休战状态的临时性平衡,是在胜负双方的冲突过程中产生的。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所以也叫“横暴权力”第三段从社会合作的一面着眼社会分工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和义务又产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所以也叫“同意权力第四段人类社会中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同时存在,互相交融,错综混合第五段权力具有“工具性”,人们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第六段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是因为它关系着经济利益第七段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于农业生产量除去消费量后剩余不多第八段农业性的乡土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但能支撑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所以农业帝国是虚弱的第九段中国历史是“有为”与“无为”的循环第十段在历史的经验中,统治者们为了维持皇权,找到了“无为”的价值第十一段横暴权力由于经济条件的拘束,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并不明显,在乡土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第一段“长老权力”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第二段不同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生活于其中的人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化第三段人学习社会规律不能不受到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第四段教化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同意秩序第五段教化的过程虽不民主,亦不横暴第六段教化者与被教化者之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第七段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它也表现为文化对于社会新分子的强制第八段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是由“教化权力”来维持的第九段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有效保证第十段长幼之序是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们相互对待的依据,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第十一段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化权力”逐渐弱化
阐述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指出在乡土社会中二者的作用是有限的,理想与现实的是“无为”政治,同时指出皇权是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循环。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权力”,这种基层权力政治用民主或不民主来定性都是不合适的,作者用“长老统治”这一概念进行阐述。(2)章节主旨
(3)思维导图社会冲突(1)横暴权力(2)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受限制(7)支配强大横暴权力的根基不足(8)横暴权力导致皇权受损,中国历史“有为”“无为”循环(9)社会合作(1)权力的两种看法同意权利(3)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11)乡土社会分工不发达(11)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机构,名义上“专制”“独裁”,实际上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的一个社会中两种权力都存在(4)权力的工具性:人们通过权力得到利益(5)权力诱人的原因是经济原因(6)“无为”政治有助于维持皇权(10)
教化性权力(1)中国乡土社会实则是一种长老统治(12)长老权力(9)每个人都要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2)教化性权力(4-5)学习“规律”需要强制(3)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的区别(6-7)依靠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持(8)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有效保证(9)长幼之序的原则(10)文化不稳定,教化权力弱化(11)
2.阅读《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找出文中的概念并进行阐释。社会冲突中,在不同团体或阶层间构成主从关系形态的基础上,在上者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带有自上而下压迫性质的权力。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或“长老权力”。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的、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与无为政治相对应,即权力结构在人民生活实际中是有约束性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都属于有为政治。社会合作中,为了维护个人权利、督促履行个人义务,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由公民共同授予的权力横暴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