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备考: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题”专项复习
“语句复位题”专项复习(学生版)
习题引路:
一、泉州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二
它的本尊,其实是——鼎。
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器物了。相传大禹即位之后,平定四方,命令各州的首领聚集会盟,为做纪念,将九州各自进献的青铜铸成九口大鼎,其上分别绘制九州地名、山川,并摆放在夏朝的都城。从此,九鼎成了天命的象征,是王权的代名。
现在,鼎已经不再具有权力意义,但却是文物中的顶级器物,所有现存于世的鼎,都无一例外安放在重要的博物馆中,成为镇馆之宝。这其中就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也很重要的大鼎,它的名字是——大盂鼎。______________,被称为"海内三宝"之一。鼎身上有291个文字,这些文字文化价值极高,内容也非常有趣,它记载了3000多年前周康王对一位名叫盂的贵族的告诫和赏赐。周康王告诫盂:我听说殷商因为酗酒而亡国,周朝因为忌酒而兴盛,你要好好地辅佐我,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德政,知不知道?这样的记录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对于喝酒误事的反思了吧。
20.文中空缺处应该选用下列的哪一种表述?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A.大盂鼎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B.大盂鼎的文化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二、山东2024届高三年级2月份大联考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一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三、泰兴一高、靖江一中、泰州二中2025届高三期初检测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这两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①
中国人饮食中,咸菜与酱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时,我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②也不一定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无伤大雅的。③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④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20.“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这个句子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四、南京2024届高三期初学情调研
穿上半臂,就是唐代的“弄潮儿”。半臂又称半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从魏晋的上襦发展而来。它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可套在裙子外面或搭配穿在衣服里面。当初唐女子参加蹴鞠、马球等运动时,▲。它还从宫廷传入民间,成为常服的一种,▲。
18.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组是()
A.半臂这种方便的服饰成为首选直到唐晚期才逐渐被其他“时装”取代
B.半臂这种方便的服饰成为首选直到唐晚期其他时装才逐渐取代半臂
C.首选这种半臂作为方便的服饰直到唐晚期其他“时装”才逐渐取代半臂
D.首选这种半臂作为方便的服饰直到唐晚期才逐渐被其他时装取代
五、2025泉州质量检测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美丑并举”“美丑泯绝”的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人物性格内部的美丑对照和组合的伟大开端。
20.文中第1段缺漏一个虚词“对”,请指出应补在哪里。(2分)
考点解读:语言连贯之“语句复位”
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