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12.玩偶之家(节选)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
2.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探究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鉴赏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难点:
分析《玩偶之家》对于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已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二)作者简介:
易卜生(1828-1906)世纪后半期挪威著名的戏剧家。
1828年3月,生于挪威希恩小镇的一个富足家庭。1936年,父亲破产。迫于生计,16岁时经由父亲安排,到一家小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自学希腊文。1848年至1849年期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凯替莱恩》。1850年,研读古典文学。1906年5月23日逝世。
主要作品:《彼尔·京特》《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海达·加布勒》《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娜拉在海尔茂的责骂之后突然觉醒。
第二部分:柯洛克斯泰突然退还借据使海尔茂在“转危为安”之后再次露出丑态。
第三部分:娜拉对海尔茂提出独立宣言。
四、学习课文
1.娜拉一向爱自己的丈夫,并且为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什么后面变化会这么大?她与海尔茂的谈判合理吗?
明确:
娜拉的变化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她的幻想。她突然觉醒,想要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人”。
在娜拉和海尔茂的谈判中,话题安排得非常自然而又合乎逻辑。首先是海尔茂提出“我不了解你”,引出娜拉说明八年来朝夕相处的夫妻其实并不了解彼此。其次是海尔茂谈到今后的生活,说是“玩耍的时侯过去了,现在是受教育的时侯了”,娜拉就提出“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要求独立人格的妻子离开她的“玩偶之家”,是不容易被人谅解的,因为她这样做就等于是对当时那种虚伪社会的一种抗议。海尔茂听到娜拉说“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后,认清了娜拉和自己是两种不一样的人,这才不得不伤心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尖锐激烈的冲突的最后结果,导致惊心动魄的关门一响,娜拉终于走出“玩偶之家”。
2.联系全剧,谈谈你如何理解娜拉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
娜拉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具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人格平等的独立精神。她为救丈夫的性命而伪造父亲的签名,暗中借了巨款,面对债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吓,她也并不屈服,当伪造签名一事即将暴露时,她决定以自杀来挽救丈夫的名誉。随着事态的发展,她对丈夫虚伪、丑恶的面目和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来越坚定,叛逆精神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愿屈辱地留下继续当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决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
3.分析海尔茂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
海尔茂是一个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维护资产阶级的秋序和道德的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
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亲一样,也把娜拉和孩子们当作玩偶,满嘴甜言蜜语。然而,当他认为娜拉的行为“危害”了他的名誉地位时,他便火冒三丈,表现出他的卑劣和自私。当看到用甜言蜜语无法让娜拉回心转意时,他便搬出道德和宗教来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图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继续屈居玩偶的地位。正如他讲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4.舞台上动作无处不在,有时候连人物的语气词和音响也具有动作性。萧伯纳说过:“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比大炮还要响亮。”易卜生用娜拉“砰”的一下关门声结束全剧。认真体会娜拉“砰”的关门声对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的作用。
明确:
有时声音和音响在戏剧中不仅是一种声音效果,更是一种对人物、情节、场面等起强化作用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她留给海尔茂的最后“一句话”,是出门后一记有力的关门声。这“砰”的关门声表达了人物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