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进一步揭示了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小说艺术的深刻思考。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作品过于追求情节的离奇和娱乐性,忽视了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的深度。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对文学价值的广泛讨论。有学者指出,文学作品应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典型人物、传递积极价值观的责任,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益和感官刺激。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通过“石头”的叙述,反思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流弊。
B.作者强调《红楼梦》的创作基于自己的亲见亲闻,力求真实。
C.《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代表。
D.作者通过虚构人物之口,揭示了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材料二中提到的网络文学现象,与《红楼梦》的哪些创作特点形成对比?(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文学作品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材料四: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下列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B.【乙】文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
C.【甲】文中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展现了诸葛亮的担当。
D.【乙】文中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表现了诸葛亮的谦卑。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分)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分)
8.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对诸葛亮忠臣形象的理解。(4分)
(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下列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C.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D.诗歌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10.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3分)
1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原本热闹的街道变得门可罗雀。
B.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精益求精。
C.她的演讲慷慨激昂,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这座城市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年来却变得门庭若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强师资培训。
B.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改善。
D.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文学作品的赏析,又有历史事件的介绍。
14.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声音像春风一样温暖,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
B.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照亮了每个人的心房。
C.他的眼神像寒冰一样冷漠,让人感到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