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含解析.docx
文件大小:38.3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2千字
文档摘要

河南省洛阳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自鲁迅发表《风波》以来,乡土文学已走过百年历史。许多优秀作家和理论家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乡土文学的两个基本思想方向是:一是思想的批判,即以现代性启蒙思想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二是乡村的赞美,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1.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2.简述乡土文学的两个基本思想方向,并举例说明。(3分)

3.结合材料,分析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略)

4.请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点。(6分)

5.简述文章的情节结构及其作用。(6分)

6.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乡土情怀”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略)

7.请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理解。(3分)

9.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略)

11.请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6分)

12.简述文章的主题思想。(4分)

1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忠义”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略)

14.请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5分)

15.请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6分)

16.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思乡”主题的理解。(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19.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0.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1.请仿写句子:“……”(4分)

(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考试用时:150分钟

【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刻反映和批判,以及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乡土文学的两个基本思想方向:一是思想的批判,如鲁迅的《阿Q正传》;二是乡村的赞美,如沈从文的《边城》。

3.乡土文学的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乡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人物形象特点:……

5.情节结构及作用:……

6.“乡土情怀”的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8.“科技创新”的理解:……

9.本文的主要观点:……

(四)文言文阅读

10.翻译:……

11.人物性格特点:……

12.主题思想:……

13.“忠义”的理解:……

(五)古代诗歌阅读

14.意象和意境:……

15.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思乡”主题的理解:……

(六)语言文字运用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C

21.仿写:……

22.概括主要内容:……

(七)写作

23.立意:……

文体:……

……

文章结构:……

【解析】

本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