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第1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1、了解认识的含义,理清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现形式及其关系。
2、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重点:实践的含义、特点
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与实践;◆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思考:感性认识的形式有哪些?;2020年1月,实验室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进一步研究知道了一个新的冠状病毒颗粒生产的全过程,把握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两层基本含义:;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改革开放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论:
实践是人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是实践活动。比如人学习,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所以不属于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形式有哪些呢?;2、实践的基本形式;3、实践的三个特点;例:愚公移山
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思考:这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疫情初期,钟南山院士认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要加强防范。也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不具有传染性,不必紧张。谁的认识正确?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检验标准是什么?;思考:为什么实践是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故事一: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故事二:材料二:《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