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学习目标】;四.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温故知新】CO2具有哪些性质?我们通过什么实验得知CO2的这此性质呢?;红;6;熔化;2Al+6HCl===2AlCl3;【牛刀小试】;为了研究某个化学问题,我们往往先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某种可能的解释,再设计化学实验进行验证。
思考:怎样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实验步骤;12;(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b.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A.盐酸的浓度B.铝条的表面积
C.溶液的温度D.加少量Na2SO4固体;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C.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D.电解水时,往水中加少量NaOH溶液,可使电解速率明显加快,所以NaOH溶液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在电解水时,加少量NaOH,可增大水中离子浓度,增强水的导电性,NaOH并没有改变反应机理,故不是催化剂。
另外,有些反应是不需要催化剂的,如中和反应等。;【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测】;【解析】;探究
问题;1.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42-
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
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A做对比实验,B生成硫酸钡沉淀,蓝色没消失可以说明,C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可以说明。D不可以说明。;2.“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入适量的水将样品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过程??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小组同学实验过程如下: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如乙小组同学的观点正确,则实验现象应该是?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答案】;(3)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证明样品中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