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程体系思维建课的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够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便于识记。文章通过学科结构课程理念的内涵,结合《经济史》课程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建设《经济史》课程的动态“T”型结构的组织结构,以及3T模式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做到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上的科学应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20-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那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依托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置身其中切身体验课程体系思维的内涵,实现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思维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做好课堂改革计划能够有助于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把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落到实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着力构建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经济史》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史》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经济史》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知识体系和/CC5Eq7EA2Vfo0qbx0gUf/427xljC8vWATnWkexAf4s=学科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经济史学研究的是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和规律,其重点是探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财产和财产利益关系。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时性问题,指的是按时序描述和阐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另一方面是共时性问题,既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所以,前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时间范围,后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空间范围。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经济史》课程是探索世界经济的演化逻辑,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认识。《经济史》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开对世界经济发展正确规律的学习,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高学生的经济史学素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学生掌握的宽度影响专业分析能力。经济史学是历史学的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知识点,但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学生能高度概括出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源于高中历史课和政治课的知识内容,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若不进行知识的拓展分析,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意义。需要给学生拓展知识面,不仅分析当时的经济现象,也能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经济问题。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则更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中心。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它由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布鲁纳主张,无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科,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进而改善他们的记忆,缩小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间的距离,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布鲁纳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作为影响效果较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可以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与评价,使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融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授课方法的助推下更加关注课程内容,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认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在《经济史》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