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pdf
文件大小:175.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2.75千字
文档摘要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关注诗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及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1.读题设疑:追寻什么——厘清主要事件

2.自由朗读全诗,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全文,随机正音。

4.引导发现韵脚“ang”。诗歌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在于诗歌讲究韵律,你能发现这首

诗押什么韵?

5.交流:诗人在追寻什么?

(1)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四个方面。

(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请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3)边讨论边交流,补充视频和图片。从“南泥湾开荒”明白了什么?(短短三年,

三五九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牛羊、处处庄稼的“陕

北好江南”。)“南泥湾开荒的镢头”代表什么?(让学生明白“镢头”象征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延河叮咚的流水”其实是在追寻人们在延河边度过的美好革命岁月。(引导: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为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边讨论革命的岁

月是多么美好!)

“枣园梨花的清香”是在追寻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枣园展开革命工作。(引导:

正是他们坚持不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

现在的幸福生活。)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在追寻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引导:当

年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决策。有了正确的领导,才有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6.小结:可见,诗人追寻延安,其实是在追寻延安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7.指导朗读诗歌第2节。(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心情越来越激

动,语调越来越高昂。)

二、为什么追寻——追溯事物本源

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1.现在与昔日对比。

(1)如今的延安和当时战争时期的延安有什么不同?

(2)诗人是怎么描写的?(出示第3、4节)

(3)从诗句里分别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一排排高楼大厦”“一件件家用电器”说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

来越好,“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科技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数量、种类很多。

要点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

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4)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引读:因为延安人民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了——实事求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丢弃与继承对比。

(1)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我们丢弃的又是什么呢?相继出示: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

“破旧的茅屋”指过去贫穷的生活;“老牛破车”指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窑

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亲热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指延

安精神。

引读:我们丢弃的是——贫穷落后,继承的是——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指名朗读,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3.拥有与失去对比。

(1)为什么一旦失去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读诗歌第5节。

(2)想象说话: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的延安可能会是一幅怎样

的景象?

可能是一座座低矮的住房、一件件破旧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