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石壕吏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教师用书》中本节教材编写说明】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叙事诗,被选入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感受唐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本诗在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历史文化以及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阐述学生的学习基础(可结合《教师用书》单元说明相关内容进行描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具备一定的诗歌诵读和理解基础,但对于诗歌深层次的社会背景、诗人复杂情感的把握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对历史故事有一定兴趣,可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帮助理解诗。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石壕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
理解诗歌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诗歌主旨。3.感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针对朗读背诵,通过课堂随机抽测、小组互查的方式,评价学生能否准确、流畅朗读和背诵诗歌。
对于诗歌内容理解,设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在诗歌主旨概括和情感体会方面,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短文阐述对诗歌主旨和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老妇的形象和情感,体会诗歌的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人面对百姓苦难却保持沉默的原因。
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角色扮演,重现诗歌场景,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情感。
遵循探究思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
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春望》的内容,特别是诗中描绘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
2.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持续了近八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的《春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引出并板书《石壕吏》的课题
3.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强调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并介绍“三吏”“三别”的相关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理解诗歌背景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诗歌听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圈画生字词;教师展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并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韵律,为理解诗歌内容打基础。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用“唐军……叛军……”句式概括故事背景。
2.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四句,探讨官吏深夜抓丁的蛮横与残暴,以及百姓的惶恐与无奈。然后,品味“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学生通过男女分读对比官吏的凶狠与老妇的悲苦,体会诗人对官吏的愤慨和对百姓的同情。
3.研读老妇的“致辞”,分析其“苦”:丧子之痛、家贫之困、服役之危,深刻揭示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深刻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安史之乱对人民的影响。
四、悟读课文,理解情怀
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夜深人静,隐约传来低低的哭泣声,天明时诗人独自与老翁告别。通过情境再现,引导学生感受哭声背后的无助与凄凉。
2.提出问题:“哭声是谁发出的?为何是‘幽咽’而不是放声大哭?”引导学生思考哭声可能是老妇、老翁或邻人所发,体现百姓在压迫下不敢声张的隐忍与痛苦。
进一步追问:“杜甫为何不阻止官吏,而是选择沉默?”引导学生探讨杜甫作为旁观者的无奈与矛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杜甫的沉默是因为冷漠吗?他内心可能有怎样的矛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杜甫既同情百姓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复杂情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杜甫的沉默是因为冷漠吗?他内心可能有怎样的矛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杜甫既同情百姓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复杂情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杜甫的沉默是因为冷漠吗?他内心可能有怎样的矛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杜甫既同情百姓又无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