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1912-1919),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黑暗、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1)改革与革命:清政府开展“新政”,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维护共和: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3)对外交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民族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
(1)社会思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等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
(2)时代序曲: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第18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立足时空观念,梳理辛亥革命的历程;运用史料实证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及局限性;了解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探索,感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精神。
4.核心概念:清末新政、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客观形势
(1)清末“新政”
(2)预备立宪(1906—1911)
①原因:革命运动高涨,为了遏制革命。
②过程
③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条件
(1)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2)组织
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_________
政党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
(3)思想
(4)革命实践: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徐锡麟、秋瑾等组织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___________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栏目,分析清末新政有何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历史三民主义
记一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建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为防止________________,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自由平等
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责任内阁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意义
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透析教材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栏目,思考: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点拨
1.正确认识责任内阁制
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成,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对议会负责;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历史进步性;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因人设法的色彩,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知识点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图解历史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
主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