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江浙特供卷)备战2024年高考英语仿真试卷07 含解析.docx
文件大小:38.0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1.95千字
文档摘要

(江浙特供卷)备战2024年高考英语仿真试卷07Word版含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听力理解(共两节,满分30分)

1.短对话(5题,每题1.5分,共7.5分)

2.长对话(5题,每题1.5分,共7.5分)

3.短文理解(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二、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1.阅读选择(三篇文章,每题2.5分,共25分)

2.七选五(1篇文章,每题2分,共10分)

三、语言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25分)

1.完形填空(1篇文章,20题,每题1.25分,共25分)

四、书面表达(满分25分)

1.应用文写作(10分)

2.读后续写(15分)

五、语法填空(共10题,每题1.5分,满分15分)

六、短文改错(共10题,每题1.5分,满分15分)

七、词汇理解(共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八、阅读理解推理判断(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九、阅读理解主旨大意(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十、阅读理解细节理解(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十一、阅读理解词义猜测(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十二、阅读理解七选五(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十三、书面表达续写(满分15分)

十四、书面表达应用文(满分10分)

十五、书面表达翻译(满分10分)

答案解析

一、听力理解

1.短对话:主要考查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交流,例如问路、购物、时间等场景。

2.长对话:通常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涉及细节信息,如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等。

3.短文理解:包括故事、新闻、说明文等,考查对文章主旨和细节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

1.阅读选择:涉及主旨大意、细节理解、推理判断等题型。

2.七选五:考查对文章结构和逻辑的理解,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三、语言知识运用

1.完形填空:综合考查词汇、语法和语篇理解能力,需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单词或短语。

四、书面表达

1.应用文写作:包括信件、通知、便条等,考查格式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读后续写:根据提供的短文开头和结尾,续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考查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语法填空

考查基础语法知识,如冠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等。

六、短文改错

考查常见语法错误和词汇拼写错误,要求学生找出并改正错误。

七、词汇理解

考查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包括词义、用法和搭配。

八至十五、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解析

八、阅读理解推理判断(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2.根据上下文,推测文章未明确说明的内容。

3.根据文章逻辑,判断作者写作意图。

4.分析文章中的隐含意义。

5.结合文章信息,判断某一选项是否合理。

九、阅读理解主旨大意(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2.确定文章的最佳。

3.理解段落主题句。

4.确定文章的写作目的。

5.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

十、阅读理解细节理解(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找出文章中提到的具体信息。

2.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3.理解文章中的数据或事实。

4.确定某一细节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5.分析文章中的因果关系。

十一、阅读理解词义猜测(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

2.理解熟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4.确定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5.理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或特定表达。

十二、阅读理解段落匹配(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根据段落内容,匹配正确的。

2.确定段落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3.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4.找出段落中的论点或论据。

5.理解段落中的过渡句或转折句。

十三、阅读理解信息整合(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根据文章内容,整合相关信息。

2.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或类比关系。

3.确定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4.理解文章中的多重信息层次。

5.分析文章中的时间或空间顺序。

十四、阅读理解推理与评价(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根据文章信息,评价某一观点或论据的合理性。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判断文章中的假设是否成立。

4.理解文章中的逻辑推理过程。

5.评价文章的写作风格或语言特点。

十五、阅读理解写作意图(共5题,每题2分,满分10分)

1.确定文章的写作目的。

2.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立场。

3.理解文章中的劝说或批判意图。

4.判断文章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5.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