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
文件大小:839.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3.1千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职住空间连通效率受职住空间分布、路网规模、公交站点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可反映职住空间之间的交通便捷程度,其数值高低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和人均通勤碳排放。居民采用地铁、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产生的碳排放较少。某科研团队根据就业中心、居住中心半径800m内存在的地铁站点数量将城市职住空间连通方式分成四类(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依据轨道交通可达性的强弱,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类城市职住空间连通方式依次为(???)

A.职强住弱型、职弱住强型、职弱住弱型、职强住强型

B.职弱住强型、职弱住弱型、职强住强型、职强住弱型

C.职强住强型、职强住弱型、职弱住强型、职弱住弱型

D.职弱住弱型、职强住强型、职强住弱型、职弱住强型

2.图中四类城市职住空间连通方式中,人均通勤碳排放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为进一步降低人均通勤碳排放,④型城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扩大地铁站点规模 B.推动职住中心分散

C.促进职住混合组团 D.增加交叉路口数量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沟壑丘陵众多。近年来,当地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模型应用等发展智慧农业(如图),通过“耕、种、管、收”的智能化作业,实现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安全与高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榆林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关键是(???)

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②扩大平整土地规模

③完善水利设施建设④增加农田耕作深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榆林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主要是为了(???)

A.培育科创企业 B.增加当地就业 C.改良作物品种 D.增强产业实力

6.与“会种田”相比,“慧种田”投入明显减少的是(???)

A.技术 B.资金 C.耕地 D.劳动力

江苏宜兴是我国优质紫砂土产地,以制作紫砂壶而闻名。传统紫砂壶集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采用松竹为燃料慢火烧制而成。传统紫砂壶制作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为文人士大夫专享雅玩器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空前繁荣,并逐渐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历史上,促使宜兴紫砂壶成为文人士大夫专享雅玩器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原料②制作工艺③燃料④交通运输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宜兴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更加注重壶的(???)

①实用性②观赏性③环境保护④文化传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湖面海拔4718米,冬季盛行偏西风,结冰期较长。纳木错湖冰的冻结与消融对气温、风速、降水等因素的变化响应敏感。图1示意纳木错流域概况,图2示意2005——2010年纳木错1月月均风速与开始消融日期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仅考虑盛行风的影响,结冰初始阶段的纳木错西部较东部(???)

①降温早②降温晚③封冻早④封冻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1月月均风速较大的年份,纳木错(???)

A.湖冰冻结速度较慢 B.湖冰持续时间较短

C.湖冰冻结厚度增大 D.开始融冰日期提前

11.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有的年份纳木错湖冰消融过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

A.降水增多 B.光照增强 C.气温升高 D.风速减小

地层中有机碳主要来自动物遗体及排泄物和植物残体等。荥阳盆地地处河南省中部,地质时期曾出现湖相和陆相沉积的转换,水文条件的变化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程度,从而影响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如图示意距今约14千年以来荥阳盆地内某地地层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该时期该地地层较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时期内该地地层中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风速

13.最可能在湖相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示时期内该地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持续增大 B.持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甲、乙两地的天文爱好者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观测,并将同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若6月22日甲、乙两地日出时的北京时间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16.下面四图中正确反映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