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 届陕西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docx
文件大小:18.5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57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届陕西省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是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群位于渭北地区富平县石川河流域,包含周家庙沟遗址(距今60-3万年)和朱黄堡遗址(距今30-4万年),出土2.6万件石制品、500余件动物化石,并发现3处用火遗迹。这些发现可以说明,当时该地区的古人类()

A.已经进入农业文明阶段

B.过着定居的生活

C.掌握了打制石器技术并会用火

D.建立了复杂的社会组织

2.西周时期,陕西地区是周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周王朝在此推行分封制,对地方进行管理。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在陕西地区实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所有封国的诸侯均由周王直接任命

B.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对陕西地区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下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D.分封制阻碍了陕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3.战国时期,秦国在陕西地区逐渐崛起并强大。秦国能够强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商鞅变法起到了关键作用。商鞅变法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

B.废除井田制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在陕西地区也得到了全面实施。其中,对促进陕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B.修筑长城

C.实行严刑峻法

D.大规模征发徭役

5.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立了十三州部刺史,陕西地区属于司隶校尉部管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负责地方的军事事务,抵御外敌入侵

B.监督地方官员,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管理地方的财政税收,保证国家收入

D.主持地方的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人才

6.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但同时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一时期促进陕西地区民族融合的因素有()

①少数民族政权在陕西地区的统治②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③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唐朝时期,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长安城中的市坊界限严格,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只允许官方贸易

C.长安的文化繁荣,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D.长安的建筑风格完全模仿外国,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

8.北宋时期,陕西地区是宋与西夏对峙的前沿地带。宋夏之间的长期对峙对陕西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陕西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B.导致陕西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C.加强了陕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文化交流频繁

D.使陕西地区的政治地位下降,成为北宋的边缘地区

9.元朝时期,陕西地区属于陕西行省管辖。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对陕西地区的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

A.行省拥有较大的权力,不利于中央对陕西地区的控制

B.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行省制度导致陕西地区的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D.行省制度阻碍了陕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0.明朝时期,为加强北方边防,在陕西地区修筑长城,并设立了多个卫所。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B.抵御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巩固边防

C.加强对陕西地区人民的控制,防止农民起义

D.推动陕西地区的文化繁荣,提高文化影响力

11.清朝时期,陕西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下列关于清朝陕西地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陕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

B.商业活动较为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陕西商帮

C.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书院林立,培养了大量人才

D.清朝在陕西地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交往

12.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社会的变革,陕西地区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下列历史事件中,发生在陕西地区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西安事变

13.抗日战争时期,陕西是抗日的重要后方。陕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包括()

①积极参军参战,为抗战提供了大量兵源②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③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④为中共中央提供了稳定的指挥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