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市高三毕业班考前冲刺训练题(一)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在分封制没有覆盖所有邦国的情况下,分封之外的邦国靠服制统理。在周代服制下,所有邦国具备一样的地位,且分封之外的各邦国要接受周文化熏陶。由此可见,周代服制
A.扩大了分封的范围B.体现了周代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C.实现了文化的认同D.赋予了辖内所有邦国平等的地位
2.秦统一后,朝廷确定以重赏钱财的方式安置诸子功臣,但以王绾为代表的高级军功集团发起了封建诸子的动议,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英则发出了“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的质疑。据此可知,当时
A.军功集团动摇统治根基B.安置诸子功臣政策不合时宜
C.治国理念存在严重分歧D.中央集权体制缺乏社会基础
3.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并获得地方财权是边疆地区的应急机制;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B.体现了“量入为出”的税收原则
C.解决了唐代边境危机D.实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有效控制
4.宋代,在荆湖南、北两路的产茶州县,城中的商铺经营者大多在城外购置少量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茶叶,与城内外的商铺交易,或自行开设店铺,暗中夹带其他私茶进行销售。此现象主要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活动不受官府监管B.工商业市镇专业化程度提高
C.商业资本与土地经营相结合D.市民逐渐成为土地投资主体
5.清代统治者反复申述其疆域成就,“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与此相应,清廷先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的测绘工作,并接续纂修了《大清一统志》。据此可知,清代
A.以疆域一统重构“正统”论述B.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C.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D.地图测绘技术近代化程度较高
6.曾国藩的机密幕僚张德坚全面采集太平天国的情报,发现“凡贼中伪书首一章必载诸书名目,末一条即系伪《天朝田亩制度》,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可用于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全面实施
C.主张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D.突破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范畴
7.清末文人在《戊戌履霜录》中说:“甲午款夷后,朝政多苟且,上下皆知其弊,以本朝文禁严,屡兴大狱,无敢轻掉笔墨讥时政者。自时务报出,每旬一册,每册数千言,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所欲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作者意在强调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清政府放宽了舆论管控
C.士绅阶层固步自封D.维新思想引发社会震动
8.1936年3月中旬,红二、六军团从黔滇边境北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四方面军全军指战员在“迎接二、六军团”准备北上”的口号下,积极展开了整编、训练、筹集物资等准备工作。这些工作旨在
A.宣告长征的伟大胜利B.鼓舞群众开展土地革命
C.坚定抗日救亡的决心D.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堵
9.1955年,国务院第七次扩大会议决定停止使用藏币,撤销藏币制造厂,设立收兑机构。西藏人民银行迅速调拨一批人民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