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市高三毕业班考前冲刺训练题(二)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B.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D.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2.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家族累世高官。曾任沛国相的杨统去世时,其昔日下属虽已升迁至不同职位,仍集体以“故吏”身份为其立碑颂德。这体现了
A.豪强势重的现实B.选官制度的弊端
C.道德秩序的颠覆D.郡国并行的局限
3.唐代前期,中原王朝发行的货币在整个甘肃地区广泛流通。但在晚唐河西商业贸易市场上,极少看到唐中央铸造的钱币,市场贸易主要以麦粟为等价物,附之以布帛。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强化B.金属货币的短缺
C.实物经济的传统D.中央集权的衰落
4.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表。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
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
由此可知,这一政策
A.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B.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体现了赋税征收的公平化D.有助于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5.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后,鄂西土家族地区增广学校,“士习诗书”,“寒俭之家,亦以子弟诵读为重”;贵州遵义县新舟沙滩出现黎、郑、莫家族绵延数代文人辈出的“沙滩文化”现象;一些地方还设立贞节牌坊表彰守寡的节妇。由此可见“改土归流”后
A.国家改变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方式B.儒学教育推动当地社会重学风气
C.当地与内地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D.当地树立了更加文明进步的习俗
6.同治年间,清廷常规军费多由户部统一调拨,并由高官监督支用。1875年,左宗棠西征时,军费除依赖外债及各省协饷外,还以招商集股形式在上海设立“协济钱庄”,承诺支付月息并以江海关税收为抵押,获得江浙商帮的踊跃认购。左宗棠的筹款举措反映了
A.地方督抚权力过度膨胀B.中央财政权威名存实亡
C.清政府尝试财政近代化D.列强完全控制中国关税
7.英国学者丁格尔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借用了西方自由、共和的政治外衣,“但(辛亥)革命的动力却是源于一个民族三百年来一直处于鞑靼人奴役之下所酝酿的骚动不安的传统情绪”。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理念成为民众共识D.彻底推翻了封建的专制制度
8.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会议,要求“公营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对技术工人实行分红制,并允许工厂留存部分利润扩大生产”。上述举措旨在
A.构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雏形B.为战略反攻准备军需物资
C.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打破封锁D.探索计划经济发展的模式
9.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10.198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