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古代天文学.ppt
文件大小:5.15 MB
总页数:5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9.52千字
文档摘要

一行为编此历,进行了大量的天文实测,并对中外历法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多创新。(张遂成为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观点比张遂的发现晚一千多年。)一行为了制定《大衍历》做的准备工作有:制造仪器和观测(黄道游仪、浑天铜仪)、主持天文大地测量。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第31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是继《大衍历》之后,唐代的又一部优良历法,它给出的近点月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测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测值27.2122206日)第32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宋元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发展的高峰1、精确的《统天历》宋代在三百余年内颁发过18种历法,其中以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最优。《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化,其数值是古大今小。第33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郭守敬与《授时历》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中成绩卓著,他与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则是我国古代历法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元朝初年沿用当年金朝的“重修大明历”。几十年以来,误差积累日渐显著,发生过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事了。1276年(至元二十年),元军攻下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全国统一已成定局。就在这一年,元世祖迁都大都,并且决定改订旧历,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于是,元政府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另修新历。郭守敬等人接受了编制新历法的任务。第34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订《授时历》过程中,既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又研制大批观天仪器;在此基础上郭守敬主持并参加了全国规模的天文观测。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政府建议,为编制新历法,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接受了建议,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个地点进行了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项活动称为“四海测量”,为编制新历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数据。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春天,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授时历》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长达363年,足见《授时历》的精密。它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历法发展的高峰,同时也是终结而载入史册。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第35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六)、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没落和中西天文学的融合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虽然在个别领域仍有所发展,在个别时期也曾有复兴的苗头,但从整体上看,它经历了长期停滞,渐趋衰落,并融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总潮流中去的历史过程。第36页,共5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自明初开始,到明万历年间的约二百年中,除了对异常天象的观测仍在继续,个别实用天文学(如航海天文学)有所进展外,天文历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顿的状态。

明初统治者对天文历法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国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这严重地摧残了民间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历法在民间几成绝学。此外,极少数有幸涉足天文历法的官员,多趋保守,满足于成规旧法以应付日历等的安排,久而久之,对于历理渐渐茫然无知,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间有改革历法的议论,亦并无真知灼见之识,或为“祖制不可变”的强大思潮所淹没。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国初的禁令已松弛,间有朱载堉、邢云路等人起而对授时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至时刻的实测工作,算得回归年长度值为365.24219日的新值,与理论值之差仅约2秒,是为我国古代、亦为当时世界上的最佳值。明末,正当人们渐渐从二百多年的迷蒙中醒来,开始发掘传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