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保护是当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海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地区之一,海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力推进有世界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港进程中,努力挖掘海南优秀文化资源,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在《第二十六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上,海南省社会科学院自由贸易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继华探讨了海南非遗保护、传承和高质量发展对策。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是非遗版图拓展的主要表征,这也是非遗保护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非遗本身就具备跨区域性和文化一体性等特点,其保护和传承也有系统性和区域协同性,非遗作为区域协同工作的文化粘合剂,必将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加强区域协同。海南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也应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布局,深入挖掘好民族文化,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重点在旅游、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为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贡献文化力量。《意见》还提出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9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园。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海南应高度重视发挥非遗的文化力量,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创新发展“非遗+雨林旅游”产业,将“非遗+雨林旅游”塑造成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既服务好国家战略,也满足了广大民众对海南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当然,非遗保护离不开对乡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认同守望。全面乡村振兴也包括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农业文明的守护。非遗也是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加人口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
在保障机制方面,研究出台加强非遗保护的实施意见: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定成员单位,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牵头形成非遗保护工作合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快推进非遗数字化、标准化建设;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全省形成利于非遗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汇聚文化力量。
第二,重视体系建设,搭好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围绕封关运作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海南应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强化非遗的文化肌理、存活空间和传承载体,重视平台搭建和体系建设,不断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量,搭建好非遗保护的“四梁八柱”。制定《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由旅文厅牵头研究制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划》,迅速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精神,组织专家团队研究推动海南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数字建设发展的关键策略等,夯实非遗工作的制度支撑。继续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等3项制度,加快建设调查记录体系、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理论研究体系等3个体系,推进海南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第三,写好分类保护大文章,推进非遗理论与实践创新。
非遗十大门类各具特点,其保护也有规可循,宜分类施策。要在深化保护体制中切实发挥非遗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功用,首先需在海南全省范围内做好非遗的调查、记录和研究,用电子化的方式采集、记录好调查数据、资料和成果,为非遗保护提供真实有力的数据支撑。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规范和完善非遗的建档工作和各项数据库、公共数字平台建设。
全面摸排和掌握全省非遗研究机构基本情况,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参与非遗的知识产权等研究。统筹全省非遗研究力量,建立非遗资源库和专家库,依托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建设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重点实验室,从学科建设、工作方向、认知方式、路径探索等方面,开展多学科、跨学科联合攻关,围绕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力争出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成果,推进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创新。
第四,重视海洋非遗整理和保护,加快热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