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十年我国体育题材电影的三大效益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体育题材电影发展势头良好,发挥着经济、社会、教育等效益。经济效益:体育电影有5部列国内累计票房前50名;推动相关项目发展,倡导全民健身,促进健康消费。社会效益:塑造阳光形象,树立榜样力量,振奋国民精神;传承家国情怀,传播运动之美和阳刚之气;兼顾个性张扬和团队合作,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
关键词:体育题材电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
近十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冬奥会、亚运会、世界大运会相继在我国举办,全民健身意识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观众期待体育题材电影。我国体育题材电影一改过去颓势,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复苏势头。
体育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分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制作、发行、公映过程中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等三大效益。
一、经济效益
作为“商品”“工业品”“文化产品”,商品是电影根本属性,包括票房收入和衍生品销售收入;作为工业品,体育题材电影在制片、发行等环节,导演、演员、技术指导等大量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作为文化产品,在做出纳税贡献和带动电影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间接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消费。
(一)票房
电影票房一般指商业销售额,常以观影人次或门票收入来统计。票房肯定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指标。体育题材电影曾一直是国产电影市场的一大短板,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远不及其他类型,但近十年来进步明显。根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024年10月6日统计,从2014年有统计以来,大陆票房前50中有5部体育题材电影,2024年的《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票房均在34亿元左右,分列14、15位,《羞羞的铁拳》《八角笼中》《飞驰人生》票房(位次)分别为22.13亿元(35名)、22.08亿元(36名)、17.28亿元(44名),可谓是近十年最好的体育题材电影票房。
当然,也不能仅凭票房高低来评价影片质量好坏。《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只有1亿元票房,但业内对其评价并不低,认为表达自然不空洞,体现了普遍的奋斗精神,对人生、事业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提高体育投入经费
《夺冠》导演将1981年中日、2008年中美和2016年中巴3场比赛串联起跨越40年的中国女排三个时代,《夺冠》的上映再一次提高了排球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紧张刺激的比赛场景、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及对排球历史的回溯,吸引大量青少年关注,有力促进了排球运动普及和发展。
体育电影甚至能为运动员退役转型提供演员岗位。如《夺冠》中新一代女排队员多人直接本色出演,而《棒!少年》里的叛逆少年——主角马虎和周德柏文一起出演了《八角笼中》的角色,两部电影之后已成为格斗和棒球运动的推广者。两部电影切实改变了他们的未来。
(三)倡导全民健身,促进体育健康消费
高品质体育题材电影对大众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24年春节期间,不少观众观看《热辣滚烫》后报名拳击培训班,充分证明体育电影在促进健康消费方面的潜力。据体育培训相关数据,自《热辣滚烫》上映以来,春节期间,与“拳击”相关的关键词搜索量同比上涨388.4%。“乐刻培训搏击类‘燃脂搏击’和‘拳力出击’课程的选课高出平时时段5%,到店锻炼的单店会员数同比增加21%”。
二、社会效益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体育电影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社会效益。通过塑造阳光的优秀运动员形象,树立榜样力量,振奋国民精神;传承家国情怀,传播运动之美和阳刚之气;强调兼顾个性张扬和团队合作,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改初心,始终遵守规则,尊重对手。
(一)和平环境振奋国民精神
和平环境中,体育竞赛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赛场是文明时代的战场。为了胜利,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始终是体育题材电影的核心。透过艺术镜头语言展示身体健美的国民形象,通过千百次默默地埋头苦练、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比赛提振士气。《超越》用“百米飞人”郝超越在经历转型低谷期后再出发超越自我的故事来振奋国民精神,呼应了1934年《体育皇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呐喊。
(二)个体拼搏凝聚家国情怀
在体育题材电影中,不乏为了梦想坚定初心,面对失意愈挫愈勇的个体拼搏精神,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得到充分肯定。但体育人身上的家国情怀从未被忽视。《夺冠》带领观众重温女排为祖国荣誉而打球的燃情岁月。女排精神首位就是“祖国至上”。《中国乒乓》的主角又何尝不是为升国旗奏国歌而奋斗,电影中,代表中华民族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的核心精神依然是深沉的爱国精神,这是延续5000年的中华家国情怀。体育电影能促进和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三)个性张扬倡导团队协作
即便现在体育电影更多地转向人文主义的个体叙事,但依然需要表现团队协作。《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