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司法局面向社会招聘实习生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
文件大小:3.44 MB
总页数:14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6.91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司法局面向社会招聘实习生2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5题)

1、蛇的舌头常常伸出口外,是为了把空气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黏附或溶解在湿润的舌面上,然后再判断遇到了什么情况。舌头也是蛇的味觉和感受器官。蛇用舌头来“闻”气味,它们伸出舌头时,舌头上的液体把气味粘住,将物质微粒吸回口中通过口腔顶部的感知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判断,蛇就可以准确地捕捉猎物了。蛇经常伸出舌头是()。

??A:用来帮助闻味进而寻找食物和判断所处的环境

??B:用来闻气味

??C:传递信息给大脑

??D: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将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进行对比即可。

A项,通过原文第一句话,“蛇的舌头常常伸出口外,是为了把空气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黏附或溶解在湿润的舌面上,然后再判断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及后文所说蛇通过舌头感受气味,“经过判断,蛇就可以准确地捕捉猎物了”,正确。

B项,蛇通过“舌头上的液体把气味粘住,将物质微粒吸回口中通过口腔顶部的感知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而不是真正的用舌头闻气味。排除。

C项,原文中意思是蛇的“舌头上的液体把气味粘住”,再“通过口腔顶部的感知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所以传递信息的是神经不是舌头。排除。

D项,原文中并没有谈及,排除。

故本题选A。

【出处】《为什么蛇爱吐舌头》

2、下面几句话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②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③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④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⑤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⑥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③①⑥⑤④②

??B:③①⑥④⑤②

??C:③①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④②⑤

正确答案选项:B

解析: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首句均为③无法排除,需寻找其他突破口。

观察选项可知,四个选项中均为③①⑥捆绑,则需确定⑥后面的句子。⑥重点话题是“快乐”与“痛苦”,而④说的也是“快乐”“痛苦”,则⑥后边跟④,话题更接近,排除A项和C项。

再判定⑤和②的先后顺序。⑤为援引观点,引出了话题“云翳”,②针对“云翳”进一步说明,则应先⑤后②的顺序,排除D项。

故本题选B。

?

3、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豚,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

??A: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分析文段。文段开篇提出观点“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接着援引曾国藩的言论加以证明。因此,文段的主旨是:读书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发愤读书的人无需择时选地,不能发愤读书的人在良辰佳地均不能读书。

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

故本题选A。

【解析拓展】

B项和C项:“选择好的书籍”“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原文中未提及,无中生有。D项:表述与原文不符,文段强调“读书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无需择时择地,因此读书之地无所谓好坏。

4、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超量”与教育不足同时存在。有些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了多个辅导班、兴趣班,给孩子造成很重的负担。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必学什么,让孩子自由成长就行。这种自然教育的观念,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有关。卢梭在《爱弥儿》中就讲,“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你开头什么都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切教育奇迹”,卢梭的这些说法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卢梭本人也不是“按照”他的教育观念成长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家庭教育不应偏信、执着于某一具体理论

??B: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始终是一道难题

??C:片面强调教育“超量”“减量”都不可取

??D:“教育超量”与教育不足都有其生存的土壤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

文段先指出“教育超量”和“教育不足”同时存在,然后先介绍有些家长为孩子报了多个辅导班,给孩子造成很重的负担,再介绍有的家长让孩子自由成长,并用卢梭举例,指出他的说法也有片面性,且他本人也不是“按照”他的教育观念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