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人口普查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45-02
在最近一次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宏观层面的信息化统计制度,并在部分领域微观层面具有智能化的雏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基层末端落实、不同节点统计等方面,信息化制度还未完全建立。本文从信息化统计建设在全局中的作用出发,创新性提出人口统计专业数据化建设、算法设计原则及方法、建立技术支撑等方法,最大程度提升人口统计的准确性,避免重复统计、漏统计等问题出现,为建立人口统计常态长效机制、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人口普查效率的提升,着眼于统计信息化建设,针对相关概念、应坚持的原则、作用表现、方式方法等开展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统计信息技术
统计信息技术是统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和必要条件,缺乏科学有效的统计信息技术就难以保证统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统计信息技术就是为保证全面、准确、高效地识别、获取、转移、处理、传递、应用及分析相关统计数据信息,所采用的一系列相关方法、技术和理论,统计信息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和统计技术,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
(二)人口普查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在人口普查中应坚持的原则
统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多项原则,下面仅对最重要的三项原则加以论述。
(一)合法合理原则
(二)便捷高效原则
要确保信息化系统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洁,使得普通工作人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可以较为轻易上手操作。要秉持节约节俭原则,在开发信息化系统过程中不造成过多的时间、财力、人力的浪费。要预留代表不同功能的接口,方便后续添加各项功能。要具有较高的空间存储率,能够满足人口较快增加的需要。要具有适当的容错率,能够在较快时间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改。
三、统计信息化在人口普查中的优势
(一)与传统人口普查相比,统计信息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与传统人口普查方式相比,信息化人口普查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是数据资源方面。传统人口普查是信息孤岛,开发受限,具有阻隔化、分散化的缺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在数据汇聚和数据链接中实现整合化与资源化。二是调查方式方面。传统人口普查由于纸质化和手工操作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保管缺损和信息偏倚的情况,而信息化人口普查由于数字办公和人机交互,具有电子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三是在业务能力方面。传统人口普查由于信息不足和分工越来越细等原因,具有碎片化和裂解化的特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在实现项目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标准化与融合化的特点更加彰显。四是组织管理方面。传统人口普查具有层级下达和部门壁垒及科层化和结构化的特点,而信息化人口普查通过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管理,实现了信息交互,加快了工作节奏。总体来说,信息化人口普查具有精准、简约、便捷和高效的特点。
(二)充分适应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四、人口普查中实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业数据库
建立专业的人口普查数据库,由于涉及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实践中不建议使用国外的SqlServer、Oracle、Mysql、DB2、Redis等数据库[4],以使用人大金仓、阿里云、腾讯、南大通用等国内大数据公司的数据库为宜,从源头杜绝失密、泄密问题的发生。人口普查数据库分成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功能库,主要实现数据汇聚、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比对、数据查询等,具体实现形式表现为生产库和查询库;另外一个是业务系统库,主要包括卫生信息数据库、医疗信息数据库、教育信息数据库、住房信息数据库、交通信息数据库、保障信息数据库、就业信息数据库、养老信息数据库、消费信息数据库等。应该看到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数据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多对多的关系,在实现方式上宜使用三层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模式),使得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人机交互层实现物理层面的脱离,避免单个计算机系统呈现过重的负担,不断提升程序的可维护性,从而为提升程序寿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合适算法
在算法设计过程中,使用的专业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化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安全基座技术等。建立四个方面模块:分别是普查准备模块、人口登记模块、质量控制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其中,普查准备模块主要包括数字化绘图、大数据整合、新媒体宣传和智能化培训等;人口登记模块主要包括普查员身份识别、普查指导员监督、住户自主申报、离线或入网登记等;质量控制模块主要包括业务规则校验、地理定位操作、审核实时上报、身份信息比对等;信息安全模块主要包括一户一码申报、电子采集信息、实时直接传输、信息加密脱敏等。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