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改进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63-03
一、当前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事业单位在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激励意识不够强烈
一些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层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工作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管理学中的激励思想理论重视不够、了解不足,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和“参与式管理”的管理思维。其实,懂激励、善激励,既是管理者自身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驱动平凡员工干出不平凡事业的重要法宝;既是新时代事业单位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激励,一般认为是通过内在或外在刺激使员工精神得以振作、潜力得以发掘,工作更具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密不可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与激励机制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在工作目标设定中,难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性质制定具体而合理的目标任务,对岗位本身的职能职责、目标任务缺乏清晰认识;在考核时,一个单位只有一个整体考核方案,粗略囊括各项工作,有的工作只字不提,有的工作考核计分权重过低,难以体现出工作价值,也不能对不同性质的岗位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缺乏科学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员工在一个标准之下难以区分出高低优劣,后续激励工作因缺乏依据而无从下手,严重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甚至,个别单位在岗位人员安排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人”“岗”严重失调,员工既不堪重负,考核结果也无法令人满意,久而久之造成员工身心俱疲,甚至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最后,不少单位也缺乏激励工作制度,如激励措施不够明确、资金来源缺乏保障,激励落实上缺乏成熟流程,激励工作不受重视、不够正规,没能根据实际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办法。
(三)激励手段不够丰富
激励手段指的是用什么进行激励的问题。当前的一贯做法是根据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被评定为优秀者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即物质激励;或者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对表现突出者发放荣誉证书进行精神奖励。应该说,这两种激励方式对振奋员工工作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激励工作而言,仅仅通过上述简单的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是远远不够的。
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激发出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更加专心专注、用心用情投入工作的过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职业阶段、不同经济状况员工的内在需要是不同的,仅仅依靠物质加精神的激励方式,并不能满足职工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内在需求,进而无法形成有效刺激。此外,经考核确定的合格者和优秀者之间的奖金差异微乎其微,难以给广大职工以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及相应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激励效果不够理想。
二、优化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路径
第一,要把完善激励机制同健全其他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激励工作过程中,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规划、方案不够科学完备或者不能够有效落实,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结合好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实行激励的依据。目前部分事业单位考核时,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客观、系统全面,考核结果遭到质疑的情况时有发生,后续激励工作缺乏坚实可靠的依据,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通过明确工作任务、考核细则,规范考核程序、减少管理层主观干预、设立考核监督部门、加大民主评议权重、允许员工提出异议,以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等方法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相对准确。
第二,要把一般激励和个别激励结合起来。事业单位“奖优罚劣”针对的都是少数人,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奖优”要确保能够调动和刺激一般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渴望成为受奖者;“罚劣”要注意保护好一般职工的自尊心、自信心,避免员工积极性受挫。同时,事业单位在激励的时候要注意对业务骨干、核心干部职工的特别奖励,因为他们作为组织的核心人物和先锋模范,对事业单位的业绩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理应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进而带动整个事业单位实现良性发展。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写道“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4]这虽然在讲军人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激发强大战斗力,但也是激励理论在军队管理中的具体实践,“由于其主体对象是人,因而最常见的就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5]所以,事业单位要加强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6],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通过发放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树立先进典型、制作光荣榜和光荣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