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风险分析与管控措施探究
摘要:当企业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后,凸显出财务风险管制的重要性。对此,企业需要针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制措施,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力保障。文章分析并探讨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及其管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275-02
企业引进财务共享模式的目的是节约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能,扩大企业综合效益。但是,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务必针对各类风险因素加以控制,最大限度规避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对此,企业要全面挖掘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分析
(一)战略目标与规划之间存在偏差
有些企业在引进财务共享模式之前,既没有针对市场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没有全面摸查自身经营管理资源,在制订战略目标时存在较强的盲目性与主观性。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在战略目标与经营规划之间存在较大偏差,而各类风险便潜伏在企业经营决策当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财务风险[1]。
(二)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在企业引进财务共享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信息技术应用,而且财务共享模式需要全体员的共同参与。一旦在企业中高层领导团队或者员工群体中存在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知识匮乏等问题,就会给那些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导致财务数据面临着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盗取、丢失、恶意篡改等一系列风险。如果不法分子运用企业财务数据从事非法活动,极易将企业置于重大风险之中。
(三)管理流程风险
企业在引进财务共享模式之后,必然会导致原有的管理方式、会计业务流程、权责范围以及考核标准均发生较大变化。一旦新的财务工作流程存在某种程度的监管风险,不但难以发挥出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反而容易对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造成不利影。比如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可能多名财务人员的工作性质是一致的,但在职责权限上或者从属关系上却存在界定不够清晰的问题。有些财务人员不能有效判断业务前端事情发生的真实性,由此削弱了财务管理能力,更在无形之中加大了风险隐患[2]。
(四)人事风险
伴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引进,不仅员工职能与工作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员工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转变。但是,任何思想方式到行为习惯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曲折的过程。如果在员工思想观念尚未彻底转变的情况下,引入财务共享模式,就会导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外加企业缺少足够有效的激励政策,致使员工学习动力不足,进一步减缓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财务共享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财务风险管控成效自然不够显著。
二、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管控措施
(一)企业制订科学完善的战略规划
(二)强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选择安全系数高、数据接口统一、兼容性较强的信息系统,并且聘请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团队,确保财务信息系统在创建之初便具有较高的安全等级。另外,企业自身要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除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以外,还要维护好企业网络安全,针对各类网络病毒、黑客攻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结合各岗位人员工作性质、职责范围赋予相应的系统登录权限,减少信息外泄的可能。在日常工作中,要结合信息系统管理需求,组织各部门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确保大家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自觉开展网络病毒消杀,使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5]。
(三)完善业务流程体系
(四)提高风险意识
[1]邓恰.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管控研究[J].上海商业,2023(08):89-91.
[2]黄聪.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与管控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02):131-133.
[3]顾雨薇.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与管控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21(18):126-127.
[4]陈斌.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风险管控策略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06):99-100.
[5]郭怀念.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控风险管控[J].当代会计,2020(24):134-136.
[6]易超.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纳税,2020,14(23):101-102.
[7]张坤元.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共享模式探讨[J].纳税,2019,13(30):111-112.
[8]杜鹃.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4):225.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