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铁技术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湖南作为中国高铁制造与运营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素质高铁技术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强省的迫切需要。文章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切入,立足湖南省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寻新形势下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为建设高铁人才强省、助力交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18-02
高速铁路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作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铁里程、在建规模、企业群体、装备制造等均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高铁强省”。但随着高铁事业跨越式发展,湖南高铁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供需矛盾加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铁技术人才队伍,是新时代赋予湖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新质生产力时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潮流涌动,为破解高铁人才培养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新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内涵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导力量,以知识、技术、管理等智力因素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高铁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高铁的设计、建造、运维等将更多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创新素养等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高铁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湖南要在高铁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用新动能培育新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新血液”。这是破解湖南高铁人才瓶颈制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彰显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1.共建高铁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高校要主动对接高铁产业发展,与中车株机、湖南高铁职院等骨干企业和院校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合作,优化高铁技术专业布局。合作共建轨道交通车辆、铁道通信信号、电气化铁道技术等专业,完善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立体化高铁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长效机制。探索“高校+企业”“中高职贯通”等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建立高铁人才“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增列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扩大高铁技术人才培养规模。积极争取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冠名奖学金,设立企业客座教授,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获得感。
2.合作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要秉持新质生产力理念,紧跟高铁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形态、新模式、新内容的高铁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轨道车辆专业的《动车组检修》《转向架维护》,铁道通信专业的《高铁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网络优化》等核心课程,及时将高铁前沿技术、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1.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高铁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立足高铁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围绕高铁设计、建造、运维等领域的真实工程,设计教学项目,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以中车株机某动车组设计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方案设计、技术交底、产品制造全过程,在设计实践中增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广泛应用情境化教学,校企合作开发轨道车辆检修、铁路客运组织等情境化教学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融入项目实施和情境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