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人力资本承载力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诊断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09-06
人才是第一资源,提高区域人力资本、实现人才引领驱动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基本共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此情景下,各省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科学评价人力资本承载力、正确诊断障碍因子成为各省有的放矢制定人才政策的重要基础。
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人力资本承载力”的研究深度仍然停留在承载力评价上,缺乏人力资本承载力时空格局障碍因子分析的专门性成果。从研究区域来看,研究对象较为分散,包括山东省各地市、甘肃省主要城市、皖江城市带,虽有对各省人力资本承载力进行分析的学术成果,但仍有深度讨论的空间。从评价指标来看,已有文献主要从科技教育、经济发展、劳动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缺乏对人口卫生、社会等因素的考量。
鉴于此,本文以各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人口卫生等六个维度,选取24个指标构建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TOPSISI法进行定量评价并刻画其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各省人力资本承载力障碍因子进行诊断,为各省找准人才工作发力点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二、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是一切内外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承载力也不例外,其提升会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综合效应的影响。其中,内在因素是指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同一时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干中学、医疗保健、迁徙与流动等;人力资本承载力的外部因素是指人力资本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所重点讨论的人力资本承载力主要是指影响人力资本的外部因素。
人力资本内在因素的矛盾运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也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条件。换言之,外部因素是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外部因素要想对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必须经过内因转化为人力资本主体的内在属性。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高级劳动力[4],其创造性的劳动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学者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对不尽相同的研究对象采用迥然不同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人力资本承载力进行测算,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承载力不仅与人力资本形成的诸要素有关,还可能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有关。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人力资本承载力测度方法
1.权重计算: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该方法根据数据的信息熵进行权重计算,可避免赋权过程的主观性,具有评价的客观性。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需评价m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指标包括n个,可形成评价系统的初始系统矩阵,X=(Xij)m×n,Xij≥0,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
Yij=(1)
Yij=(2)
(2)计算熵值。
Ej=-Pijln(Pij),其中,Pij=Yij
Yij(3)
(3)计算权重。
Wj=(4)
其中,X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值,Y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Ej为第j个指标的熵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2.省域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TOPSIS模型。根据公式(1)至(4)计算得出指标权重后,采用TOPSIS模型计算正负理想值进而求得贴近度。所求贴近度为0到1之间的常数,该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承载力高。具体算法如下:
(1)构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Zij=Z11…Z1n
Zm1…Zmm=W1X11…WnX1n
W1Xm1…WnXmn(5)
(2)找出正、负理想解。
找出样本区间内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为正理想解,最小值为负理想解。
Z+=maxZij=j=1,2,…,n=Z1+,Z2+,…,Zn+(6)
Z-=minZij=j=1,2,…,n=Z1-,Z2-,…,Zn-(7)
Di+=(8)
Di-=(9)
(4)计算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贴近度。
Ci=(10)
可以看出,Ci∈(0,1],Ci越大表明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承载力越大。
(二)障碍因子诊断
为进一步明晰制约各地人力资本承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运用障碍度模型计算准测层和指标层的障碍度,计算公式为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