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路径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是财务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实效。因此,文章以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为例,结合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剖析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现状,从更新融合理念、完善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构建沟通平台几个方面,探索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路径,为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实效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的重要任务。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是做优做大做强国有资本的重要基础,融合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持续巩固深化上一轮改革取得的实质性进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探索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路径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是在系统目标下,根据财经法规制度,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科学性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并处理资产购置、资本融通、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等财务关系的经营管理事务[1]。内部控制则是管理学分支,是在特定环境下,单位出于充分获得和应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效率等目的,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调节与约束的组织、程序、方针、计划。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财务管理可以保障内部控制逐步健全,内部控制则可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均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减少成本损耗,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现状
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是上级单位的全资子公司,不属于财政拨款单位,需自负盈亏,员工工资福利均由机构自筹。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实践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不仅需要将企业做大做强,而且担负着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的责任[2]。但是,当前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现状不佳,存在融合理念不先进、人才缺失、管理机制不健全、沟通平台缺乏等问题,相关问题表现见表1。
根据表1,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现状问题类型较多,表现不一,涉及了理念层、人员支撑层、制度保障层与沟通交流层等多个层级。
三、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路径
(一)更新融合理念
理念是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先导。机构应摒弃落后理念,建立先进的财务管理和内控融合理念,包括“协同共享”“闭环管理”“持续优化”等。
在“协同共享”理念下,机构可将内控制度与规范融合到机构经济活动的业务层面与信息层面[3]。机构可从内部控制与财务监督的联系着手,面向业务与资金执行过程、结果,开展财务运行独立监测与指标客观评价,及时发现业务推进期间问题、潜在风险,并组织财务人员与内控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制定优化建议、整改意见,持续完善管理机制,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保护价值。
在“闭环管理”理念下,机构可将授权控制、单据控制、流程控制、预算控制等多重内控策略嵌入到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层面[4]。同时,机构可从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实务的联系着手,推动机构现金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等核心业务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包括以预算为主线贯穿财务管理各项业务,以资金支出为核心跟踪业务执行过程等。最终形成业务流、现金流、信息流闭环管理的协同化内控体系,促进机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在“持续优化”理念下,机构可将内部控制与财务决策的联系体现在推动机构目标要求上,落实到财务管理执行层,统计分析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后实效信息数据,以数据为驱动,为机构管理层决策提供有价值数据,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二)完善人才培养
充足专业高素质人才是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基础。面对当前人才缺乏问题,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应从财务人员培训、内控人员培训两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一方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需要财务人员懂得且重视内控。因此,国有企业下属经营机构应在招聘专业财务人员的基础上,注重日常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根据培训目标,机构可以选择财务内控专题培训学习方式,也可以选择讲座培训方式[5]。比如,机构可以邀请当地商学院教授、财政厅内部控制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会员代表以及机构总会计师、上级单位财务总负责人、财务人员,参与财务人员内部控制及工作实践讲座。在讲座培训活动开展期间,由培训师从内部制度着手,结合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实践,讲述内部控制的概念、货币资金内控要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及存在的误区,并带领参与人员分析内控失效案例,促使参与培训的财务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风险无处不在,只有通过内控预防风险,才可以为财务管理实效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财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