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平衡计分卡在地方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docx
文件大小:39.6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2.52千字
文档摘要

平衡计分卡在地方高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是高校促进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评价的工具,通过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关键绩效指标相匹配,能够有效地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文章对地方高校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作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31-02

一、平衡计分卡概述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组成。通过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该组织在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度、内部运营效率、员工能力等方面的达成度评价来推动组织实现其某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二、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理论逻辑

三、地方高校绩效评价管理现状

云南省自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重点和结构,建设了激励约束型绩效管理模式,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格局[5]。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公共教育的安排没有充分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绩效跟踪形式化、轻视部门整体成本效益分析等问题,尚未形成公共管理部门关于整体成本预算绩效分析等更深层次的评价机制。云南省地方高校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战略目标引领

一般采用由学校内设机构自行设置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汇总成学校整体的绩效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各内设机构为完成考核任务往往设置利于达到的目标,很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教职工的价值观很难与学校的发展愿景保持一致。

(二)信息传递缺乏有效性

一方面,横向信息的沟通和理解不对称,容易导致内设部门间出现工作偏差,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学校决策层的管理思路通常以会议传达形式,一线教职工接收到的信息较为笼统,难以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达成学校的目标愿景。

(三)未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闭环

大部分地方高校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以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数据为基准,很难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与单位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充分趋同。其次,未建立目标制定—持续监控—考核评价—运用改进的绩效管理闭环,导致考核难以为未来工作提供持续改进指导的运用机制。

四、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

五、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校本级的战略目标

(二)制定目标值和权重

2.使命愿景。使命愿景视角应关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五大使命。一是人才培养。结果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是衡量高校绩效的先行指标。如果学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感到不满意,就会去寻找相同层次的替代院校来满足其需求。因此,在提高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全过程链条的不同流程,对学生类别进行研究分析。所以衡量人才培养应考虑最终就业率、就业单位的满意度、行业对学生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的创新力等。二是科学研究。作为云南省地方应用型转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文科底蕴深厚、农科工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的办学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云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重点方向,加快有组织科研步伐,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去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竞争。三是社会服务。结合办学定位,应主要聚焦在社会服务作用对象、内容形式以及辐射区域的范围,即面向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通过咨询、培训、课题、报告、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的能够影响区域发展的社会服务。四是文化传承。应主要聚焦思政课程、开发本土文化教材、乡土教育专题课程,突出音乐、舞蹈表演等“本土化”人才队伍,为地方文化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国际交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要聚焦文化实践教学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国际学生感知中国、了解云南,增进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深切情感。

3.内部流程。内部流程视角应关注教育行为和管理流程的作用,在设计、制定、提升、创新以及社会关系上应聚焦以下流程:一是学校运转成效,即毕业学生的就业与专业匹配度,治理能力的提升、学科能力与地方经济的适应度。二是支持流程,即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行为的设计,以及行为目标的达成度。三是问题导向流程。即特殊问题的处理是如何设计响应和解决的。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视角应关注高校对待教职工的个人或团队的生涯规划,以及个人或团队成长的态度。团队是组织系统的一部分,研究者在考察了组织绩效有关的因素后总结了“有效的工作群体最重要的特点是从组织得到支持”,这种支持包括及时的信息沟通、行政支持等。因此无论是教学团队还是科研团队,其成员的能力、偏好等都是需要培养与激励的,应聚焦以课堂革命、学术素养、产业集群契合度等方面的学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