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析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是对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准确概括。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其内在逻辑,它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继承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东北全面振兴的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培养,坚持开放战略,为东北振兴提供动力和方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东北振兴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次会议上,首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述,这是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对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的创新和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要素的跃升。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构成。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首先是劳动者的变化,由传统的劳动者,转变为智能型或科技人员。新型的劳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指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和系统化学习的技能型人才、大学生、研究生等。其次是劳动对象,传统的劳动对象,包括了自然资源、能源、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劳动对象的转变,渗透着高科技的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可持续性、环保性特点的再生型资源,及具有高附加值和创新性的扩展型资源,如新型材料、生物技术产品等。最后是劳动资料,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工具的革新,以电脑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力本身也会发生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之“质”凸显了发展质量的重要地位。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注重高效率和高品质。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等,有助于推动产业和服务的更新,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率。由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概念,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2015年9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第一,新发展理念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状态。持续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二,新发展理念要求协调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其发展务必协调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使传统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提质增收,实现蜕变,对于提高全面就业水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新发展理念要求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遵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第四,新发展理念要求开放发展,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发展,而开放是创新的最佳土壤,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条件。第五,新发展理念提倡共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历史逻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重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新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工业发展方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高污染的重工业,而是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唯物史观范畴,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当前国际国内背景的深刻认识和探索所得出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