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浅谈混改企业能上能下的干部考评管理.docx
文件大小:40.7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3.81千字
文档摘要

浅谈混改企业能上能下的干部考评管理

摘要:混改企业是指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是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如民营企业)合作、合资、合作开发的企业形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共同投资经营,实现资本、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资源优势的结合。基于混改企业的特质,在干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干部管理机制、流程、方法等管理差异,建立一套卓有成效的选贤用能机制。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68-02

一、拓宽选拔干部渠道,严格选拔任用干部,创新干部选拔监督手段

(一)在内部,通过内部培养选拔、民主推荐、公开竞聘等方式选拔干部;在外部,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行业专家等方式聘用干部

国企干部任免制的特点主要是干部任免权高度集中于高层领导,普通的员工晋升通道没有被打开,普通员工要想在国有企业中晋升相对较为困难。国有企业在干部任免过程中也在探索新型的干部选拔机制,尝试民主推荐和公开竞聘等方式进行岗位选拔,这种方式局限在企业内部选拔,且只有当岗位空缺时才会采用,数量较少。而对于关键岗位重要干部的任命,经常会出现“一言堂”的主导作用,难以让优秀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管理队伍中。相反,非国有企业在干部选拔时,更多借力于外部市场,希望能够从外部人才市场中,特别是行业内人才市场中,找到更加适配的职业经理人,快速解决企业发展问题,而忽略了内部市场人才的相对优势。

1.民主推荐:在民主推荐环节中应充分发扬群众参与的优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群众的评价和反映纳入选拔任用的参考因素中。通过民主推荐的方式能够发现更多的人才,同时也能增强员工对选拔任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2.公开竞聘:公开竞聘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公开竞聘中,应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确保选拔过程公正透明,同时加强对竞聘人员的背景调查和资格审查,确保竞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符合企业要求。

3.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对于一些高级管理职位,可以通过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来弥补内部人才的不足。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应注重其专业背景、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同时加强对其适应性和忠诚度的评估。

4.外部引进行业专家:通过外部引进行业专家的方式,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思维和经验,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在引进行业专家时,应注重对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考察,同时加强对其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的评估。

(二)严格管控选拔任用资格条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选拔干部的规范化程度和公信度

1.任职资格要求明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明确任职资格要求,包括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的职位需求,制定不同的任职资格标准,确保选拔任用的人才有能力胜任职位。

2.工作程序规范:在选拔任用过程中,应制定规范的工作程序,包括报名、资格审查、面试、考察等方面的流程。同时,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协调,确保选拔任用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考核评价公正:在考核评价干部时,应注重对干部的实际工作绩效和贡献的考核。同时,加强对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的评估,通过公正的考核评价,能够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创新干部选拔监督手段,实现选拔干部的公开公平公正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透明程度直接影响选拔干部的公开公平公正。而这也是混改企业在干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拔过程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透明选拔过程: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公开透明选拔过程,让员工了解选拔的标准、程序和结果。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能够增强员工对选拔任用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2.群众参与选拔决策: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充分发扬群众参与的优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群众参与的方式能够增强员工对选拔任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的方式能够保障选拔任用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形象。

二、培育“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文化,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有据

为了激发混改企业中人才活力,促进人才的优胜劣汰和能上能下的合理流动,可考虑在混改企业干部管理中运用末位淘汰制度,有效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一)培育“优胜劣汰”的选人文化,形成无论上下均是干部调整的共识

常见的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作和激励手段,被引入各大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中,用于员工及干部等人员“优胜劣汰”的常用方法。但因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