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加强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074-02
一、高校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概述
(一)高校内部控制的概述
高校建设内部控制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这是教育部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两个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文件,为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结合办学实际和管理要求而研究制定的。高校内部控制是指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该指南从内部控制的实施、应用、评价三个方面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目标、组织框架、建设任务、业务模块、具体环节、控制管理对象,以及评价与监督等内容予以明确,体系完整、目标清晰,不仅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也为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具体政策依据和业务指引。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概述
(三)高校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高校实施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略有不同。高校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施主体的一致性。高校作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主体,需要根据上级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展适合本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和预算管理活动,并对实施结果和效果负责。二是实施原则的一致性。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均遵循全面性和适应性原则,都贯穿学校经济活动和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变化不断修订与完善。三是实施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建设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而预算绩效管理则是为了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提升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四是实施管理过程的一致性。内部控制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各个流程和阶段,而预算绩效管理又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和规范管理。
虽然高校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存在一定联系,但在具体实施中各有不同,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实施重点不同。内部控制通过全面梳理预决算、收支、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经济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风险隐患,从而防范风险,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结果的有效性。二是实施结果的评价体系不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主要从高校自身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等两个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考虑设置;而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是对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开展,具体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等,体现为预算资金执行的结果和成效。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涵盖高校各项经济活动,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应用在预算活动中的体现,通过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预算活动各环节的风险程度,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建立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系统,实现绩效与预算管理一体化,对建立内部控制提供保障。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覆盖高校所有经营活动,甚至包括每个环节,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内部控制中预算方面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内部控制的思想和理念。但部分地方高校的工作人员都缺少对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经常在工作中独立实施,并且把预算绩效管理当作事后管理。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财政资金,重视社会效应而忽略经济效益的观念,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融合产生一定影响,无法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促进作用。
(二)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缺乏风控措施
(三)预算绩效体系不全,制度不够完善
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有章可循,然而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现行有关法律法规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缺少完善的条款与规定,因此地方高校在制定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时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制度方面存在着不全面、不系统、不具体等情况。虽然教育部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健全绩效指标和体系标准,但地方高校经济活动比较繁琐,预算编制项目数量多、内容杂,一些重大项目的绩效指标无法量化,进而无法做出有效评价,如何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且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地方高校困扰之处,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四)缺乏信息化管理,监督管控不到位
内部控制强调流程化管理,而许多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流程化管理的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