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促进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创新策略探究.doc
文件大小:2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75千字
文档摘要

促进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创新策略探究

摘要:在中国梦和强军梦背景下,征集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对于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入伍率,文章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结合征兵工作经历,浅析当代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的重要意义,理清影响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因素,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应征入伍工作创新策略,主要通过学校上下联动把握毕业生征兵工作主动权、营造浓郁征兵氛围和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学生正向影响作用等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策略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1]。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高素质人才,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是践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打造一流军队建设的实力支撑。在军队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作为技术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国家征兵工作重心向高校毕业生转移,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创新征兵工作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入伍率、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进而促进国防和军队高质量快速发展大有裨益。本文立足高校辅导员视角,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对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进行创新策略探索。

一、当代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握强国强军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一步[2]。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一批高素质军事化人才,高校毕业生具备思想政治素质高、学历高、技术能力强的特点,有区别于在校大学生大都完成两年义务兵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易造成部队人才流失的明显优势,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

(二)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应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参军入伍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融合,提高育人实绩。步入军营的毕业生数也是检验学校综合育人效果的重要凭据,对于兵工特色的高校来说,这也是学校声誉的“明信片”。大力号召毕业生步入军营是高校的普遍共识,也是职责所系和光荣使命。

(三)毕业生全面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绿色军营是一座大熔炉,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磨砺机会和干事的大舞台。军营严格的军事训练不仅能锻炼毕业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塑造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部队的教育和培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升,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再次升华。国家对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军人的多项优惠政策,部队干事有平台,发展有保障,待遇优厚,伴随着复杂而严峻的就业环境使得军人这一职业成为毕业生一种高质量的就业选择。

二、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形势处于被动

国家出台多项征兵优惠政策,高校对于毕业生入伍也做了大量动员和政策宣传工作,毕业生占参军入伍人数比例越来越高,但毕业生入伍意愿不强烈、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以笔者所在的沈阳理工大学为例,笔者对学校75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77%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入伍想法。当代高校毕业生大多为00后,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几乎没吃过苦,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崇尚无拘无束的生活。我国近几十年的和平稳定发展,使得大学生国家总体安全意识、集体意识和依法服兵役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考研热”“考公热”较为盛行,有超过半数的同学有“考研”“考公”想法,就业途径的多重选择使参军入伍不再作为毕业生发展的首选。沈阳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以笔者所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很多学生普遍更加看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作经验,直接就业找到的工作福利待遇较为优厚,认为参军对个人未来的就业发展帮助不明显。

对于有参军入伍意愿的部分毕业生来说,身体原因导致无法入伍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和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的学生视力不达标情况屡见不鲜,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学生生活不规律,不加节制地饮食和熬夜导致身体原因成为入伍的主要障碍。

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32.94%的学生对于征兵政策不够了解。学校每年都会有退役复学学生重新回到校园,有强烈入伍意愿的学生已经有过入伍经历,这样毕业生的入伍人数又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参军入伍宣传力度不足,全员参与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属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