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现在很受关注的问题,该问题的妥善解决突显政府的执政水平。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形势下社会对政府促进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对于国家政治长久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政策执行就业压力政策建议
一、引言
本文以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作为研究中心,分析其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并对辽宁省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政策建议。辽宁省教育厅2023年召开的“2024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的广度,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组织访企拓岗、供需对接、校园招聘等活动,多举措拓展就业空间,促进毕业生多元化就业。根据2023年辽宁省教育厅发布的《教育统计公布》显示,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4所。全省共有研究生毕业生4.3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增长7.2%。本科毕业生31.9万人,比上年增加6.0万人,增长23.3%。辽宁省作为一个人才大省、就业大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将直接关系到辽宁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有关部门一直努力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整体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实施指导文件
辽宁省目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发现,有一些政策,由于缺少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配套指导文件,导致执行人员对一些就业政策的具体操作理解不透,缺乏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往往会出现照搬、敷衍等现象,在具体的实践中严重影响了就业政策的执行效率,达不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二)政策宣传工作方式单一
虽然在各项就业政策及措施文件内容中,都有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的相关规定,但是从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线下通过发放政策宣传手册、设置政策咨询台等宣传方式的受众群体覆盖面小,沟通的有效性低,宣传效果不太理想。相对而言,更侧重线上宣传的方式也有所欠缺。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府门户网站对政策进行了公布和解读;另一方面,利用公众号例如“就来辽”等时下流行的媒体进行宣传,但这些平台内的就业政策信息较为缺乏与滞后,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支持工作还很薄弱,并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工作机制。
三、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就业政策本身存在局限
1.就业政策规划不足。分析辽宁省出台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内容来看,一部分的政策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年份的文件中,但在政策内容上区别并不大,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2.配套政策出台滞后。在政策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政策看似完善,但只是对以往出台的扶持政策中一些条款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细化。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帮扶政策设限多、操作难度大。当高校学生创办的企业出现资金难题,面临倒闭和破产的情形时,因为该类企业具有规模较小和周期较短的特点,并且缺少信用记录及固定资产,银行大概率不批准贷款申请。银行作为企业肯定会考虑到贷款给高校毕业生所需要承担的风险。银行有着自身的规定,不可能仅仅因为是高校毕业生所创建的企业就影响正常的程序。另外由政府提供的高校学生创业贷款资金有限,申请和审批的手续和流程也慢。因为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政府出台的减税、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
(二)就业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水平有限
1.政策执行主体能力不足。政策执行主体是政策执行过程的核心部分。同时,政策执行主体的专业水平与文化素质也将极大地影响到公共政策执行的最终结果。部分实施人员对就业政策的内容认识不够透彻,缺少解决有关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在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的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对有关的就业政策不够理解,没有对现行就业政策进行清楚的说明和宣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关注较少。
2.缺少问责机制。政策执行监督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又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辽宁省出台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中,并没有规定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效果考核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定。对于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追究这一部分多有缺失,尽管有关于政策执行的监管要求,但监管责任的单位,监管的具体规则都没有明确,造成了责任追究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在多层政策执行主体中,部分执行主体存在“官本位”思想,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3.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规划教育。目前高校所提供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服务,本应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但辽宁省部分高校对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缺少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投入,课程设置仍然不够科学,教育的内容也不够专业,偏重于理论介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