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一体化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55-03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主要内容
(一)国家预算的动态编制与执行
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预算的逐级汇总、编制,并确保其真实完整地动态执行,这反映了国家预算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不仅涵盖了各级政府的预算活动,还强调了对非财力性转移支付项目的有效跟踪和绩效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预算策略,优化资源配置。
(二)部门预算管理的统一与协调
预算管理一体化要求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将依法获取的各类收入及其安排的支出全面纳入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中,执行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这一举措打破了过去各部门、单位之间预算管理的分割状态,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还能确保各部门、单位的预算活动更加规范、透明。
(三)预算全过程管理的闭环控制
(五)全国预算数据的集中共享管理
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动全国预算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在统一的数据生产和对接传输标准基础上,实现部门和单位预算信息与财政部门的共享以及全国各级预算数据的集中管理,这有助于提高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集中管理也有助于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内涵解析
(一)预算项目作为核心管理单元
(三)硬化预算约束与复式记账法应用
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约束有力,这体现在切实硬化预算约束上,即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更改或超支。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管理一体化采用了会计复式记账法来记录和反映预算指标,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示预算管理各环节中资金的来源、增减和状态,从而强化预算指标对执行的约束力。通过这种方式,预算管理真正做到了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确保列入预算的支出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三、预算管理一体化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零余用款额度核算的变革
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推行对零余用款额度的核算带来了显著影响。在传统模式下,财政部门会授权预算部门使用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用于零星性和紧急性的支出,这在政府会计制度中通过设立零余额账户来体现。然而,随着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实施,这一核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拨款方式,取消了传统的授权支付方式,所有预算资金的支付申请都需要通过系统向上级提出,经过审核后再由代销商业银行完成资金支付,这一变化意味着,预算部门不再收到授权支付用款额度的通知书,零余额账户这一会计科目也因此失去了使用场景。预算资金支付的快捷性和高效性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使得专门为零星性和紧急性支出设置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算方式成为历史。
(二)财政拨款收入核算的调整
预算管理一体化对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统模式下,预算单位在向上级申请预算资金后,往往需要等待资金到账后才能开始使用,这一过程中,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预算单位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缺乏实时了解和有效监督。然而,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下,预算单位在申请预算资金时就需要通过系统向上级提交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上级财政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掌握下级预算单位的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从而实现对预算资金的实时监督和管控,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财政拨款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强化了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监管力度。
(三)各类财政拨款收入的影响及优化
四、预算管理一体化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优化会计岗位设置以适应预算管理一体化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首先应从会计岗位的调整与优化入手。传统的出纳工作岗位在预算资金通过一体化系统拨付后,其角色和职责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可以考虑减少出纳岗位,转而增加审计人员,以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其次,预算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预算、决算报告的自动生成,这意味着传统的预算、决算人员岗位将不再单独设立,而是可以合并成一个兼顾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综合部门,这样的调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实现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更好协调与配合。此外,对于会计人员来说,熟悉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将变得至关重要。
(二)加大预算一体化信息系统投资以实现全面推广
为实现预算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全面推广,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中央财政设立政府会计改革专项资金是关键所在,这项专项资金将用于支持财力不足的各级单位引进和使用预算一体化信息系统,从而消除地区间和部门间的财力差异所带来的障碍。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可以确保各地区、各级次预算单位都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进而实现预算一体化信息系统的统一和标准化。同时,为了实现预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