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企业合规制度中认罪问题的困境与出路.docx
文件大小:41.5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22千字
文档摘要

企业合规制度中认罪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文章以中小微企业为切入点,阐述企业合规认罪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企业认罪面临检方接触认罪时间较晚影响诉讼效率、企业认罪真实性受质疑、检察院自由裁量权过大、外部监督不力、企业难以在认罪和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等困境,进一步从保障诉讼参与人和公众两方人员的知情权、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对直接责任人员慎用不起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路径,以推动企业合规经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图分类号:F270;DF41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043-03

一、认罪在企业合规中的必要性

(一)规范认罪标准,维护法律平等

(二)认罪是企业合规计划实施的重要前提

涉罪企业认罪是合规考察程序启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向办案机关供述相关案件信息,它可以帮助办案机关更好地了解犯罪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制度、财务状况等,发现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需要整改的部分,从而推动后续一系列的合规整改有序进行。

司法实践表明,涉罪企业如实供述有关案件信息,不仅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漏洞,为企业合规整改有效实施提供方案,而且能够建立健全合规机制,使得不合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纠正。

(三)认罪为检察机关采取合规不起诉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自愿如实供述所犯罪行”作为认罪的标准。合规不起诉考察程序的启动条件是以涉罪企业的认罪为前提条件,只有企业认罪,明确表达悔罪意愿,才能体现出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度,有获得合规考察并且争取到合规不起诉的机会,这是一种对企业自我认知和认罪态度的检验,也是检察机关保护企业利益和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企业合规意见》相较于之前,仅保留了认罪条件,体现出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企业认罪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认罪实现了“以合规换取不起诉”的目的。企业进入合规考察程序后,检察机关从传统追求刑事处罚的角色转变为监督和审查合规结合的角色,加强对企业合规认罪的引导和监督,确保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合规计划,从而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认罪在企业合规中的困境

据《2019—2020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显示,企业家犯罪案例共2635件,犯罪的民营企业家人数共2876人,约占犯罪企业家总人数的93.32%。在3245次企业家犯罪中,民营企业家犯罪数为3011次,约占92.79%[3]。这表明涉罪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占民营企业多数,企业合规制度试点也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为了研究的针对性,本文围绕中小微企业以及负责人展开论述。

(一)检察机关接触企业认罪时间较晚,影响诉讼效率

该案件整个诉讼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这就导致本来可以在法定时限内完成的案件被拖了很久,甚至有可能不能按时完成。

(二)企业认罪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涉罪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员在面对法律的惩罚时,很容易将个人的犯罪意图归结为企业的意愿,用各种理由来掩饰自己的罪行从而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涉罪企业同样也难以达到“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这一标准。因此,企业认罪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质疑[4]。

如果相关负责人不能依法承担责任,可能会让涉罪企业面临失去营业执照、失去市场和客户、股价下跌等风险或者更为沉重的代价。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往往是单位意志的表达者和体现者,在符合单位犯罪的形式要件下代表企业认罪,其企业认罪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质疑。

(三)检察院自由裁量权过大

例如,法律条文中对“确有悔罪表现”中“悔罪”的具体表现究竟是什么并没有做出具体的阐述和说明。法律条文中不明确的规定给了检察机关较大的发挥自由裁量权的空间。这种情况会对当事人造成损失,导致司法活动不统一和不透明。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如果检察机关认为犯罪嫌疑人有罪,那么就应该听取公安机关和受害人的意见来确定是否需要提起公诉。当犯罪嫌疑人质疑检察机关做出的决定时,检察机关应即刻提起公诉。然而在司法实践当中,检察机关只是把公安机关和受害人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最终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里[5]。可见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隐患,这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现象出现,比如说不承认涉罪企业的认罪或者对认罪标准的规定不统一。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损害到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为此,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来限制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四)外部监督不力

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但是,如何有效地监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试点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内部来实现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经过本院检委会的讨论、检察长的批准,书面报请省级检察机关审批后,方可启动合规考察或者合规考察合格后拟作出不起诉决定,以此方式来实现对检察机关的有效监督[6]。通过层层审批可以实现对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但是对于外部监督,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