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老子思想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docx
文件大小:41.2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29千字
文档摘要

老子思想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多元化学生群体及需求增加。老子思想的深邃哲学内涵为我国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老子思想在道德领导的实践和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两方面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同时从建立道德行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创建高等学校德治模式、强化道德领导可持续发展三方面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3;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27-02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阵地,其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管理者们不仅需要应对来自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在兼顾行政效能的同时保持学术品质。在此背景下,创新管理理念成为了高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子思想,即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这一超越世俗的存在。道,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强调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理念,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呼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校管理者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变革中保持平衡,维护学校的长远利益。在这一背景下,老子思想为高等学校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老子思想强调“道”作为宇宙间的至高原则,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或权威主义相比,老子的观点更注重管理者的谦逊与顺应环境的能力。老子思想的深邃哲学内涵为高等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其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1]。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其在高等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以及对未来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启示。

二、老子思想与高校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

1.“道”的概念和重要性。老子思想的核心在于“道”的概念,这是一种超越言语和理性的本源性力量。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它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原则。“道”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非常规的存在,超越对立面,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归宿。老子认为,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和谐。老子所强调的“道”并非一种具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超越形式和规范的自然力量。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可以将“道”理解为教育事业的本质和灵魂,引导学校朝着和谐、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理解和尊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无为而治与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通过顺应自然、不操之过急、不强求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一方面,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战而善谋。”这并非鼓励懒散或消极,而是强调在适当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而非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强调柔韧的力量胜过刚强的力量。表明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灵活而有弹性的管理方式可能比强硬的指导更为有效。老子的这些思想启示管理者应当审时度势,不刻意追求过度的干预,而是注重自然发展,保持柔韧性,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2]。

4.德治和以德行事的理念。老子主张德治,即通过德行和榜样来治理社会。他认为,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自觉地遵循“道”的原则,而不需要强制性的法律和规章[3]。以德治校意味着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来引导学校成员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依赖规章制度。在高等学校管理中,以德治校可以被视为一种可行的管理模式。通过强调教育者的德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与现代高校注重素质教育、品德培养的趋势相契合,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

(二)老子思想视域下的高校管理

1.道德领导与管理品质。道德领导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实践方法包含了一系列原则,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道德和德行的领导模式[4]。按照《道德经》“玄德”的标准,管理者一是要“为”,二是要“不恃”。在《道德经》最后总结之处,旗帜鲜明地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首先,道德领导要求管理者具备谦逊和宽容的品质。管理者应当尊重每个教职员工,注重听取不同意见,形成共识。其次,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是道德领导的重要一环。通过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者能够引领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激发教职员工的自律和责任心,使他们能够在道德的指引下工作。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开展道德伦理培训等手段,强化教职员工的道德观念。通过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修身养性与道德素养。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培养高等学校管理者的道德素养需要从其个体修养、领导风格以及决策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正如老子所言:“见素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