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的生态危机与调控路径
蔡伟邵璟璟周明温小栋
摘要:受“双一流”战略和“职教本科”双层夹击,应用型高校发展空间不断压缩,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新挑战。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透析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隐现的资源危机、生源危机和内源性危机,提出凝聚多方共识,集聚校内外资源,汇聚校企行力量,走出一条“融合、协同、共享”的生态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66-03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高校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关键节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先后出台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和“四新”专业,引导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应用型高校办学时间不长、物质资源不足、生源质量不高,专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如何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种全新理论视角,借鉴生态学理论与作用规律,对教育主体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健康评价、危机预警和有机调控。目前,国外侧重研究教育生态功能、基本规律和演变特性,国内侧重于分析宏观高校生态系统、微观课堂生态环境。遗憾的是,目前分析中观层面应用型高校专业生态发展的报道较少,亟待“把脉问诊”,实施“靶向治疗”,促进应用型高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以宁波工程学院土木水利专业为例,从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对隐现的生态危机进行审视,提出促进专业生态发展的调控策略,为应用型高校专业转型升级提供范式参考。
一、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的生态危机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以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进行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各生态单元和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当系统内个体或群体出现失调,超出内部调节阈值,将危害系统局部或全部的结构、功能,甚至威胁系统的存在。目前,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在资源、生源、内源性等方面隐现失衡态势,可能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
(一)资源危机
文化资源弱化是隐性问题。应用型高校普遍表现为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未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加之,土木水利专业普遍重技术知识轻人文素养,导致工匠精神、家国情怀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应用型高校还存在教风不良、学风不浓、考风不正等现象,造成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
(二)生源危机
过往生源性别比下降。现场一线、环境艰苦一直是土木水利学科专业的“社会标签”,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更是以男性生源多而被误读为“男性专业”。其实,不少非现场一线的土木水利岗位,如建筑设计、预算造价和工程检测等,亟需大量考虑更细致、计算更细心的女性从业者。过往女生持续减少的现象,不利于土木水利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内源性危机
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内源性危机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普及化必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对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而言,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之间的冲突引发强烈关注,表现为协作育人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内源性危机,直接影响和制约专业生存和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土木水利专业的调控路径
(一)凝聚共识,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
深化专业融合。适应社会变化,构建专业交叉、相融相生的专业生态圈。打破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烙印,制定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构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体系、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分层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跨专业的提升学习和融通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宽而广的知识,还具备多学科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具有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能力,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优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优势互补、功能衔接的产教模式。打造合作载体,联合百家企业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编新形态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实施工程师进课堂计划,产业参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提高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把课堂带进现场、把兴趣带进工地,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同时将产业素材、合作成果转化为讲授案例,直接进入校园课堂,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浓厚氛围,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二)集聚资源,打造共享发展新生态
优化物质资源配置。聚焦外部资源分散、集聚不够问题,依托政策优势、拓宽资金渠道,优化高等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等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支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针对校内资源按专业配置、优化不足问题,优化内部生态环境以适应社会需求,形成“学院决策、部门配合、专业运行”管理模式,按照“需求导向、应用驱动”原则,整合校内六大平台成立建筑与交通工程中心。通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