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评审和修订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提高公司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明确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审核、修订、批准、发放及作废管理流程,确保其实用性、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依据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
三、术语
1.评审:对现有规章制度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2.修订:对现有制度进行局部更改或更新的过程。
3.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公司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艺技术安全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日常作业安全规程,或部门(车间)级业务指导类管理文件。
4.变更: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
5.专业管理部门:是指生产技术部、设备管理部、电气车间、仪表车间和安全部。
6.其他部门:是指人力资源部、企宣部等各后勤部门及各生产车间。
四、职责
1.总经理:担任评审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完善公司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负责制度、规程管理文件的批准生效管理。
2.副总经理(总监):负责直属分管下级单位部门(车间)级管理文件的审核批准管理。
3.企管部:是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部门,负责按照总经理要求落实公司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健全和持续修订管理工作,对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负责;负责落实管理体系文件相关的编制、修订、评审及批准发文管理;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生效后的监督落实与持续改进管理。
4.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相关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完善管理,负责本专业管理体系文件适用性、有效性管理。
5.其他部门(生产车间):参加评审会议,针对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并在新文件或修订文件实施前对本部门员工进行培训。
五、管理要求
管理体系文件流程包括编制、评审、批准、发文、修订、废止,新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应注明生效日期;
1.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专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编制本专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设备操作及维护规程和各类作业安全规程管理体系文件。
1.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制定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
2)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
3)国家批准的国际公约和标准;
4)风险评估结果或隐患排查治理的情况;
5)管理的流程与控制要求;
6)相关方要求;
7)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如行业要求等;
8)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惯例等。
1.2操作规程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
1.3操作规程中应有岗位主要危险源的辨识内容和危险源的分布情况说明,并应包含各个岗位以及主要设备设施等。
1.4应根据各个岗位的生产特点,在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措施,编制岗位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事故的发生。
1.5操作规程应与控制危险源风险相匹配,另外还要关注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方案(事故情况下的的操作规程)。
1.6操作规程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异常处置,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及报警、联锁值设置,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及预防措施和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应根据操作规程中确定的重要控制指标编制工艺卡片。
1.7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操作规程由生产技术部和设计院负责编制,生产车间三个月后修订定稿。
1.8岗位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作业标准)应覆盖每个岗位、每个有人活动的生产区域;
1.9管理体系文件编制由企管部组织主持,文件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参与,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公司实际运行情况,编制出适合公司使用的管理体系文件。
2.管理体系文件评审
2.1管理体系文件每1年进行一次适用性确认。
2.1管理体系管理文件评审由企管部组织主持,总经理、专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生产车间)参与,对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进行评审,企管部记录评审过程和评审意见,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相应的修订。
3.管理体系文件发文:
3.1修订后的制度文本应经总经理审核签字通过后分发至各部门。
3.2管理体系文件应在企业内部办公网络采用固定形式发布,发布范围应覆盖制度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发布的文件应有专人管理,不得随意翻印、复制;
3.3各部门接收到制度后,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所有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3.4制度颁布后,企管部应对各部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由安全部负责检查,检查结果以通报的形式给予公布。
3.5每个操作岗位有效的纸质版操作规程和工艺卡片应存放在固定、明显并易于查阅的位置,并确保对安全生产管理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