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检验检疫特色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质检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和实践能力片面化等问题,文章以中国计量大学生物检验检疫类高水平特色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并实践了质检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改革路径。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组建多种模式教学团队、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团队协同培养学生行业综合能力、依托科研项目驱动创新能力培养等途径构建了生物检验检疫人才开放式培养平台。多年实践说明,在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获得、学科水平等多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生物检验检疫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一、引言
2004年9月8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中国计量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计量学院有个老本行,刚才昌黎同志说是王牌,发展多种特色,浙江发展需要特色的教育来配合我们的特色经济,这个很重要;特别是质量技术监督、质量管理,还有质量科研都很重要,对进入WTO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关方面知识都很重要。”也就是说计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技术对于实现国家发展至关重要;2001年我国加入WTO,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需要领先的检验检疫技术,构建检验检疫人才群和科研高地显得尤为重要。
因守国门、保安全的特殊地位,以及技术守卫和依法管理并重的特点,生物检验检疫高层次人才不仅需掌握生物检验检疫理论和技术以发现、处理危害因子,能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检验检疫新要求,还需具备计量、标准化能力,以保障结果准确可靠,占据国际比对主导权和国际贸易主动权。因此,培养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融合和专业技术集成的复合型高层次生物检验检疫特色人才是检验检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然而,目前生物学学科体系中尚未有对应学科培养生物检验检疫特色人才,其人才培养多来自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公共卫生等学科,该类人才虽精于某一专业领域知识,但难以满足生物检验检疫工作复合型知识和质检行业综合能力需求。针对生物检验检疫高层次人才,其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构建符合生物检验检疫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提升我国检验检疫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物检验检疫特色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大众对生命健康事业的关注,生物检验检疫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生物检验检疫教育一直偏检验轻检疫的影响,导致其培养水平仍然难以适应当前检验检疫行业人才需求,而制约我国生物检验检疫高层次人才培养最重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在培养检验检疫相关人才,但知识体系架构上存在偏重按生物学学科逻辑,没有按照检验检疫行业需要的知识体系来设置。复合型的高层次检验检疫人才在检验检疫领域一般要具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既有横向广博的知识面,又有纵向深厚的专业度。新常态下的复合型检验检疫人才除了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相关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针对守护国门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等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先进的检验检疫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实践能力片面化
检验检疫人才除了需要具备生物学相关课程和实践中的技能外,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还将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现的病原或者检疫性物种等,面临的任务艰巨,出现的情况复杂,为了更好应对检验检疫的任务,还需要掌握检测新技术、检测新产品和技术标准化等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特色高校逐步转由地方政府和教育部管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学生缺乏去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和实践的机会。导致目前检验检疫人才培养中更多关注基础能力的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环节缺乏。
三、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中国计量大学是质检行业领域全国唯一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高校,致力于培养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和市场监管等领域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生命科学学院以学生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组建多种模式教学团队、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活动、建立导师团队协同培养学生行业综合能力、依托科研项目驱动创新能力培养等途径构建了开放式生物检验检疫人才培养平台,使学生既有横向广博的知识面,又有纵向深厚的专业度,从而满足生物检验检疫人才所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构建行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针对质检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学院对生物检验检疫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轮的修改和实践,目前课程体系中除了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仪器分析和基因工程等生物学核心课程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开展生物检验检疫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