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新型产业的涌现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提升高职专业群的建设水平,匹配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实际需要,并确保教学内容、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文章在深入探讨专业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互动的内在机制,阐述了产业协同背景下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产业协同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以贴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通过专业群建设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动职业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目标。2024年4月29日,吉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全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职业教育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持续更新并完善其专业架构,建立起适应现代工业系统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利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技开发及转化等手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达到与专业建设深层融入的目标。
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对专业群与产业协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专业群概念内涵、基本类型的思辨研究,以及从理论视野探讨专业群内外部关系等理论研究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等一些实践研究者也将目光聚焦到当前专业群协同现状的研究上,不少研究者根据自身所在院校或对其他职业院校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当前职业院校专业群的协同问题与经验。此类研究聚焦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专业群内部的组建逻辑、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库、治理结构、组织机制、专业群的动态调整与评价等在内的专业群协同建设的诸多方面。对于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课程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作用模式,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刘尚明和邱福明指出高职教育专业与产业之间应建立有效对接的方案。何景师指出教育专业、市场产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四维一体、双层次螺旋式创新共生体系。秦虹侧重于强调高职专业建设、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三者间的作用关系。孙德峰等人提出,专业集群的构建应与相应的行业集群保持一致性。梁丹和谢尧提出三条路径来建立专业群:首先是通过“产业—职业—教育”框架形成跨学科的关系;其次是以高职教育衔接发展为支点的纵向专业群;最后是依托职业教育园区的实际发展强化专业集群的实体性。柯玲则从工业区聚集化的成长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专业建设的策略。另外,孟韬和孔令柱强调了需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去构筑教育性的专业组合。赵丽洲等研究者则从不同视角对教育专业和产业紧密连接的三个层级进行了界定,分别是单体单元、互联互通链条和相互配合的集群。
当前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方面是专业群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包括专业群与产业链、职业群、岗位群等方面的动态协同演进;另一方面是从专业群的内部协同出发,探究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共享效能、协同机制、管理模式等对专业群内部协同的影响。但是当前研究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的作用机理,以便明确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联互通的机制与途径。
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概述
(一)专业群
所谓专业群,是涉及一系列具备相似特征的专业领域整体,其构建需遵循一定的核心逻辑思路。高职院校构建的专业群有助于扩大专业领域的开放度,并能促进各领域间的协作效应,以此打破资源限制,持续推进专业集群由混乱向秩序转变。此外,此种分组策略可减少专业对于外部环境的依存程度,增强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达到专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持久稳定状态。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是满足社会的经济增长需要,以培育各种类型的人才,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连续性的、多样化的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与特定行业相匹配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提升个人素质。
(二)产业群
产业群体现了在同一地域或者特定场所,相近行业的集体聚集现象。它突显出企业在地理上的密集布局,实现共享公共基础建设,并在分工合作的同时互相展开竞争,进而实现经济规模的增长。同时,产业群有助于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流转,促进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诞生,赋予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产业群是依据一系列技术和经济的相互联系,通过特定的合理逻辑连接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而形成的产业部门间的链状联系模式。
(三)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应与地方产业群的需求相匹配,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地方产业群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专业群的支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资源来提升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1.理念协同。教学领域与产业发展虽属不同板块,然而两者均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受益者,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