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子检验作业指导书
一、样品验收、登记与编号
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每次试验均需按规定数量取样。进行单项试验时,取样量不得少于下表规定;若需进行多项试验,在保证前一项试验不影响后一项试验结果的前提下,可用同一组试样开展多项试验。
1.1每项试验最少取样数量表
试验项目
最少取样数量(g)
筛分分析
4400
含泥量
4400
泥块含量
1000
堆积密度
5000
表观密度
2600
含水率
1000
吸水率
4000
云母含量
600
轻物质含量
3200
有机物含量
2000
坚固性
5~2.5mm、2.5~1.25mm、1.25~0.63mm、0.63~0.315mm粒级各100g
二、筛分分析试验
2.1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选择砂率提供试验依据。
2.2仪器设备
筛具:包含孔径为10mm、5mm、2.5mm的圆孔筛和孔径为1.25mm、0.6mm、0.315mm、0.16mm的方孔筛,以及配套的筛底和筛盖。
托盘天平:称量范围1kg,感量1g。
摇筛机。
烘箱:能将温度控制在105±5℃。
2.3试样制备
首先将样品过筛,筛去大于10mm的颗粒,计算筛余百分率。然后在潮湿状态下将样品拌匀,缩分成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烘干至恒重后备用。
2.4试验步骤
依次进行缩分、烘干、称样、筛分、称量筛余量等操作,随后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累计筛余百分率以及细度模数。
2.5结果计算
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重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0.1%。
细度模数计算:\(U_f=\frac{(B_2+B_3+B_4+B_5+B_6)-5B_1}{100-B_1}\)式中:\(B_1、B_2、B_3、B_4、B_5、B_6\)分别为5mm、2.5mm、1.25mm、0.63mm、0.315mm、0.16mm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则需重新取样进行试验。根据0.63mm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确定该批砂或试样所属的砂区,依据细度模数确定其属于粗砂、中砂还是细砂。若细度模数小于1.5,则应按照BJG19—56《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及应用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试验。以筛分试验为例,试样取250g,还需增加一个孔径为0.08mm的筛,并按以下公式计算平均粒径:\(D=\frac{1}{2\sqrt[3]{90a_0+11a_1+1.37a_2+0.171a_3}}\)式中:\(a_0、a_1、a_2、a_3\)分别为0.08mm、0.16mm、0.315mm、0.63mm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suma=a_0+a_1+a_2+a_3\)。
三、含泥量试验
3.1试验目的
测定砂中的含泥量,以确定其适宜配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范围。
3.2仪器设备
托盘天平:称量1kg,感量1g。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105±5℃。
筛:孔径为0.08mm和1.25mm的筛各一只。
洗砂用的筒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3.3试验步骤
测定含泥量常用标准法和虹吸管法两种。标准法是在原淘汰法的基础上增加一只孔径为0.08mm的筛,避免了淘汰浑水时影响试验精度的问题。虹吸管法的精度也能满足要求,因此也可采用。砂的含泥量\(W_c\)按以下公式计算(精确至0.1%):\(W_c=\frac{m_0-m_1}{m_0}\times100\%\)式中:\(m_0\)为试验前试样干重(g);\(m_1\)为试验后试样干重(g)。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5%,则需重新取样试验。
四、泥块含量试验
4.1试验目的
测定砂中的泥块含量,为混凝土配制提供参数。
4.2仪器设备
天平:称量2kg,感量2g。
烘箱:温度控制在105±5℃。
筛:孔径为0.63mm和1.25mm的筛各一只。
4.3试样制备
将试样在潮湿状态下缩分至约3000g,在105±5℃的烘箱内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筛去1.25mm以下的颗粒,取200g试样两份备用。
4.4试验步骤
砂中泥块含量试验程序如下:将试样泡水24h→用手碾压泥块→用0.63mm筛淘洗试样→烘干洗净泥块的试样→称量烘干试样。泥块含量按以下公式计算:\(W_{c,1}=\frac{m_1-m_2}{m_1}\times100\%\)式中:\(m_